健康養身★中風患者也需小心骨鬆 骨折機率多7倍!

中風患者也需小心骨鬆 骨折機率多7倍!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骨質疏鬆是中風後常見的併發症之一,骨折的機率比健康成人高七倍,常引發髖關節骨折,從而導致更嚴重的活動、生活功能障礙。台灣本土的資料顯示中風一年後發生骨質疏鬆的比例達4%,15年後更達到35%。

中風後無力側骨質流失快 上肢比下肢明顯

中風後的骨質疏鬆與停經後內分泌變化的骨質、因為年齡或藥物引發的骨質疏鬆不同,通常以無力側為主,而且上肢比下肢骨質流失更為明顯。從腦血管損傷發生開始,骨質就開始流失,流失速度逐漸增加,到中風後三四個月開始趨緩,至少持續一年的時間。患側大腿骨可流失高達14%的骨質,上肢可流失達17%,骨質流失加上中風本身就更容易跌倒,骨折就更容易發生,因此一定要及早預防。

中風後骨質流失變快 三可能因素

可能造成骨質流失變快的因素包括:
1.缺乏活動:健康有適度承重活動的人體骨質呈現「破壞與製造」的平衡,中風患者會在無法活動的肢體處出現骨質加速破壞,來不及製造的情形,因此偏癱側是最需要小心的地方
2.營養及內分泌因素:中風患者常被發現缺乏足夠的維生素D、維生素K、維生素B12、葉酸以及副甲狀腺素功能(有助合成骨質的內分泌),這些營養缺乏和內分泌功能不足都是骨折的危險因素。中風患者常常因為高齡本身、身體活動不便、吞嚥功能不佳、認知減退、社交活動減退導致缺乏適當的均衡飲食,進而缺乏適當營養素。同時維生素D也可能來自中風後行動不便導致曬太陽的時間減少。副甲狀腺素缺乏的原因目前則未完全清楚。
3.藥物:抗凝血藥物如warfarin會導致維生素K1減少,抗癲癇藥物(如phenytoin、phenobarbital、carbamazepine、primidone等)則會影響維生素D在人體中的合成。

持續復健外 更應進行運動與曬太陽

有鑑於上述各項中風後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的原因,中風後應該及早至復健科就醫,找出目前的問題並介入:及早訓練步態與承受重量的運動,在安全範圍內進行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同時矯正治療肢體張力、增加生活功能。預防骨質疏鬆應該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的觀念也適用於中風患者:研究顯示每天曬太陽15分鐘就能對中風患者的骨密度有幫助,適度補充維生素D也可能有助減少骨折發生的機率。

然而補充各種營養素應先諮詢醫師,例如維生素K的補充可能和部分預防再次中風的抗凝血劑可能有交互作用,容易導致危險。無法從正常飲食取得充足營養素,也常和吞嚥功能不佳、認知減退有關,因此有相關問題應及早進行語言吞嚥等治療,促進咀嚼吞嚥功能。

若已經發生骨質疏鬆,應使用骨質疏鬆相關藥物治療。值得一提的是根據部分新研究顯示:從剛中風開始就預防性使用骨質疏鬆藥物,很可能有預防骨質疏鬆和骨折的效果。是否適合預防性使用,也可以在及早復建的當下和復健科醫師詢問討論。

中風患者也需小心骨鬆 骨折機率多7倍!

(文/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林杏青醫師)

【延伸閱讀】

中風年輕化! 青壯年族群積極復健成效佳

納豆疑出血性腦中風 醫籲掌握口訣「臨、微、不、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33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隨著三級警戒延長,無論是居家辦公,還是停課在家遠距上課的時間也持續延長,幾乎一整天都必須盯著3C,用眼時間大增。知名眼科診所院長王孟祺便分享,近期雖然門診量減少,但來求診的人卻很多是因為用眼過度導致眼睛不適。有很多民眾為了保護雙眼,購買藍光眼鏡,他說藍光眼鏡主要功能是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肝癌高居癌症死因前四 多因肝炎發展而成肝癌多年來一直高居臺灣十大癌症死因統計的前四名。臺中榮民總醫院肝病中心李騰裕主任指出,多數的早期肝癌都沒明顯症狀以致難以發現,一旦產生腹水、黃疸等症狀時,通常都已經是肝癌的晚期或末期,治療上十分棘手。經統計,7至8成患者由B、C肝演...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荷爾蒙治療可不可以取代化學治療?許多人擔心化學治療副作用,甚至年輕患者擔心化學治療會影響卵巢功能而導致未來會無法生育。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中心主任陳達人教授表示,對於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患者,若經醫師評估未來復發的風險較低,可以考慮使用荷爾蒙治療取代化學治療。若患者經評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疫情持續延燒到全台灣,第三級警戒一延再延,民眾壟罩在新型冠狀病毒的不安下,站在防疫第一線的ICU醫師陳志金表示,只要彼此好好謹遵防疫規範、落實個人衛生,同時避免脫口罩六大NG行為,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措施,就能盡早脫離危機。6大NG行為 增加感染風險陳志金醫師作為胸腔...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