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主動脈疾病患者擅自使用抗生素 小心增加1風險

主動脈疾病患者擅自使用抗生素 小心增加1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58歲病患,8年前曾發生B型主動脈剝離,經血壓控制藥物治療後順利出院,持續門診追蹤。但他抽菸習慣未改,又不肯規律服藥,致血壓控制不佳,某日發燒不舒服懷疑感染,自行去藥房購買抗生素服用,凌晨突發劇烈撕裂性胸痛才緊急送醫,竟是慢性B型主動脈剝離進展為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立即進行升主動脈置換修補手術後,現已平安出院。

主動脈相關疾病 具高致死率

林口長庚心臟外科教授陳紹緯醫師表示,主動脈疾病包括主動脈瘤及主動脈剝離,是高致死率外科急症,常需及時的緊急手術治療以挽救病人生命;然而,在慢性主動脈疾病患者的用藥安全仍未有完整研究及治療指引。

為改善主動脈疾病的治療結果,林口長庚研究團隊針對台灣健保資料庫中31,570名主動脈瘤或主動脈剝離患者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使用口服氟喹諾酮類(FQ)抗生素會增加死亡或主動脈手術風險1.5~2倍。

FQ增加主動脈剝離風險 謹慎使用抗生素

氟喹諾酮(FQ)為臨床上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但近年已有多份研究報告指FQ可能增加主動脈瘤或剝離的發病風險,美國FDA也在2018年提出警語,建議高危險族群必須謹慎使用此類抗生素,以避免發生罕見但嚴重的副作用。

陳紹緯醫師指出,就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氟喹諾酮(FQ)抗生素確實有可能增加主動脈疾病患者的風險,然而增加的風險並不高,病患不需要恐慌,建議在輕微感染時,除非是已無替代性抗生素的狀況下,FQ不應在主動脈疾病患者優先使用,但若在嚴重感染情況下,FQ仍是治療選擇之一。

定期至門診追蹤 避免病情惡化

陳紹緯教授提醒,主動脈疾病患者疫情在家也應注意血壓控制及用藥安全,若感到不適,千萬不可自行購買抗生素使用,以免危及性命。有主動脈疾病的病患,不論是否已經接受過手術治療,或是未經手術的慢性主動脈疾病患者,長期都有可能進展惡化,患者仍應規律至心臟外科門診追蹤檢查,並按時服藥與嚴格控制血壓。

【延伸閱讀】

現代男性遇蟲蟲危機 不孕症比率明顯增加

男性睪固酮太低 醫曝染COVID-19後風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72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每天洗澡對正常人來說,似乎沒什麼大不了,但對失能患者來說,卻是件不可能的事!不少失能者家屬反映,幫失能患者洗澡是照護上最困難且吃力的項目。為此,中華聖母社會福利基金會到宅沐浴車由北而南展開為期30天的巡迴,到十一縣市、四十三鄉鎮市區,為二百位長期臥床的失能者洗浴;該基金會並...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為鼓勵糖友「治療達標」,彰化基督教醫院請到「膨風嫂」林美秀參加「控糖穩穩就靠胰來補」衛教活動,「金罵沒ㄤ」的她搭賣座電影《總舖師》話題,獻上衛教好料,還製作了一道「健康蔬菜捲」,為糖友加油打氣!「膨風嫂」林美秀祖父母是糖尿病患、爸媽也深受慢性病所苦,此次為糖尿病發聲特別有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黏多醣症寶寶出生時與一般胎兒無異,直到隨著年紀增長出現臉部多毛濃眉、關節變形、聽力障礙、大舌頭等症狀時才被診斷出,且多數病童很小就病逝。馬偕醫院使用濾紙血片及酵素活性螢光定量分析法,進行大規模第一型黏多醣症篩檢,能在患者未發病前即檢出,大幅提升治療成功率。此研究成果也刊登於...

閱讀詳情 »

在55歲那年,我不知怎麼地經常感覺口渴, 希望能多喝水。而剛吃過飯又馬上覺得餓、腳常抽筋、身體出冷汗等症狀,於是去看醫生做全身檢查,診斷結果醫生認定是糖尿病,有時血醣高達250非常困擾我。有人說一旦得了糖尿病痊癒機率小,醫生開處方給我,吃藥病情未加重但仍然沒有根冶,連續吃了二年半的藥。弟弟對我病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