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乾眼危機!居家辦公遠距上課 關鍵「黏蛋白」缺乏怎辦?

乾眼危機!居家辦公遠距上課 關鍵「黏蛋白」缺乏怎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你有眼睛紅腫、乾澀、畏光、疲勞、有異物感的困擾嗎?尤其現在因新冠肺炎,公司開始居家辦公,學生也停課或在家學習,不只父母因工作所需長時間電腦辦公和視訊會議,大專院校遠距學習學生也跟著盯了一整天的螢幕,讓眼睛出現乾眼危機。研究統計,在台灣約3成民眾患有乾眼症,到眼科求診的患者中,乾眼症問題就佔了7至8成。現代人3C產品不離身,或是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都會導致淚膜受損,讓乾眼症就這樣悄悄來到你身邊。然而許多患者即使用藥治療,卻無法得到顯著的效果,原來是沒補到關鍵成分。亞洲乾眼症學會(Asia Dry Eye Society,簡稱ADES)於2020年形成新共識,除了早期的缺油、缺水,還有可能為缺乏黏蛋白導致的「濕潤度缺乏型」乾眼症。治療乾眼症對症下藥才有效,若輕忽或沒有得到正確治療,長期下來嚴重將造成角膜病變,甚至影響視力,導致不可回復的傷害,所幸目前乾眼症已有精準淚膜導向治療方式,提供患者有效的新選擇。

眼科院長黃富誠醫師表示,過往乾眼症患者普遍為中、老年人,40歲後因為身體機能逐漸退化,或賀爾蒙影響,導致眼睛功能衰退,產生乾眼、老花等症狀。但隨著3C產品普及,年輕人長時間盯著螢幕或是配戴隱形眼鏡等,都有可能讓角膜上皮細胞受損,造成淚膜不穩定,導致乾眼症。像現在為了防範疫情在家辦公,假日也不能出門玩,不管工作或休閒娛樂都依靠3C產品,長時間使用電子螢幕,不知不覺就對眼睛造成了傷害。

乾眼症觀念再進化 TFOT淚膜導向治療新趨勢

黃富誠醫師說明,淚膜有三層,由內而外為黏液層、水液層以及油脂層,只要其中一層出問題,就無法維持淚膜的完整性。以往治療以水液層、油脂層為主,主要針對眼睛老化,造成淚腺退化減少淚水分泌,或是瞼板腺萎縮、阻塞,分泌油脂功能出現異常,臨床上常見以含油的人工淚液去做水分與油脂的補充。近期亞洲乾眼症學會指出,對於過往用藥無法得到良好效果的患者,有可能是因為黏液層中的黏蛋白缺乏,導致新型的「濕潤度缺乏型」乾眼症,建議在診斷加入此類型作為考量,讓治療更有效。

黃富誠醫師指出,黏蛋白能保護、濕潤角膜,穩定整體淚膜,使淚液附著於眼表,是維持淚膜健康的關鍵。若缺乏黏蛋白,眼睛濕潤度不足,就會產生「濕潤度缺乏型」乾眼症。目前已有亞洲乾眼症學會(Asia Dry Eye Society,簡稱ADES)推薦的,最新乾眼症共識,淚膜導向治療(tear film oriented therapy,TFOT)相對應補充黏蛋白的眼藥水,可更精準針對所需做加強確認淚膜是哪一層受影響,再對症下藥精準治療,可更精準針對所需做加強,且使用起來相當方便,對患者來說是個不錯的治療新選擇觀念。

乾眼治療猶如長期抗戰 選擇適當的方式才能有效又持久

補充黏蛋白對於修復角膜上皮細胞也很有幫助,一名40多歲的男子罹患青光眼,每天須點數次青光眼眼藥水。因為眼藥水本身的刺激性,以及內含的防腐劑,長時間下來傷害到角膜上皮細胞產生乾眼情況,以往點人工淚液因應,但成效不彰。黃富誠醫師建議患者以TFOT淚膜導向治療概念,選擇修復黏液層的治療方式,能幫助角膜上皮細胞回復健康,對於眼睛適度提升,大幅增加患者使用意願,後來患者回診,角膜回復的情況有明顯進步。

黃富誠醫師呼籲,乾眼治療需要長時間用藥,才能讓受傷的細胞慢慢自我修復健全。現代人因壓力、疲勞、睡眠不足、戴隱形眼鏡容易導致乾眼。尤其現在因為疫情,不管大人和學生,待在家中的時間都大幅增加,上班上課3C電子螢幕時間延長,讓眼睛健康陷入乾眼危機。若出現眼睛紅腫、乾澀、畏光、疲勞、有異物感等困擾,建議儘早至眼科就醫及早治療,減少將來不必要的困擾,避免造成角膜病變,出現不可回復的傷害。

參考資料: 2020 ADES亞洲乾眼症學會乾眼症共識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423530/

【延伸閱讀】

「乾眼症」不見得是3C盯太久! 小心免疫性疾病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38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長期推廣國際整形醫療合作不遺餘力,繼去年與韓國、泰國以及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簽署完成互惠合作MOU後,更在今年8/30日,與歷經多時磋商協調的新加坡整形外科醫學會,也簽署完成互惠合作MOU,為台灣整形醫療國際合作再下一城。台灣整形外科醫療水準享譽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有位74歲的李阿姨有一個說不出口的困擾,大約五年前開始,她感覺到下腹部有下墜感,陰道口會摸到一個如乒乓球大小的突出物。隨著時間過去,突出物愈來愈大,約有棒球般大小,才不得不到醫院就診。醫生內診後告訴李阿姨這叫做「骨盆腔器官脫垂」,不僅子宮,就連膀胱與直腸都跟著從陰道掉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提到腫瘤還能談笑風生,62歲林先生先前體重驟降7公斤,就醫發現13公分腫瘤還肺轉移,病兆危險不能動手術,擔心化療副作用最後只能靠藥物治療,直到新型免疫治療才讓他腫瘤消失,鬼門關前走一遭。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侯明模醫師說,當時跟林先生討論後,提供第一線先用標靶藥物或是直接使...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一名8個月大的琪琪,日前跟媽媽出遊時,被媽媽抱在懷中乘坐在友人駕駛的自小客車副駕駛座,雖然有繫安全帶,但車子因速度過快自撞電線桿,安全氣囊啟動,造成媽媽及友人輕傷、琪琪重傷的事故。琪琪被送到急診室時,雖然意識清楚,但背部挫傷、下肢癱軟無力毫無知覺;透過核磁共振與電腦斷層...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