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雙眼模糊、背痛癱瘓 恐罹患「泛視神經脊髓炎」

雙眼模糊 背痛癱瘓 恐罹患「泛視神經脊髓炎」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30多歲的女性,如果突然背痛,接著一至兩周內突然下肢虛軟無力、無法走路,甚至視力模糊、眼睛前方感覺有阻礙物、視力退化等症狀,要小心是泛視神經脊髓炎!它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因體內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視神經及脊髓,造成反覆發炎,嚴重者會終身癱瘓或失明。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周邊神經科主治醫師廖翊筑說明,泛視神經脊髓炎的症狀來得又急又快,且容易復發,去年底單株抗體藥物已通過藥證申請,期望能造福更多患者。

易與多發性硬化症混淆 好發於30-40歲女性

視神經脊髓炎的表現型有很多種,所以統稱為泛視神經脊髓炎(NMO spectrum disorders, NMOSD),廖翊筑醫師表示,早期對這個疾病不瞭解,曾與多發性硬化症(MS)混淆,但這10年間發現兩者其實大不相同,不但治病原理不同,治療方式也不同。泛視神經脊髓炎急性發作時病情比較嚴重,且會反覆發作,進而引發永久性傷害。通常好發於30至40歲,男女比為1:9,女性發病率較高。

症狀惡化快速易復發 頻繁發作恐致失能、死亡

泛視神經脊髓炎主要損害視神經和脊髓,症狀可包括雙眼同時的視力減退,且1至2日內會完全失明,脊髓炎發作時則會出現背部疼痛,1至2週內會進展至手腳無力、運動功能失能,且有1/4患者急性發作時會造成癱瘓。廖翊筑醫師提醒,目前尚未找出確切的病因及危險族群,但罹患有其他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要特別留意這些症狀。

泛視神經脊髓炎症狀與多發性硬化症有些類似,但多發性硬化症每次急性發作經過治療後可復原,泛視神經脊髓炎急性發作則嚴重許多,常殘留症狀不能完全恢復。泛視神經脊髓炎若頻繁發作,每一次復發都可能導致病情更嚴重,部分患者最終失能、臥床,或因為併發症死亡。控制病情、避免復發是此病治療的主要目標。

尚無專用藥物 單株抗體針對特定細胞作用、避免復發

目前已知泛視神經脊髓炎和水通道蛋白4有關,可藉由檢驗水通道蛋白4抗體(AQP4-IgG) 來確診。但過往國內並無針對泛視神經脊髓炎的專用藥物,多以其他免疫疾病通用的免疫抑制劑、類固醇等來治療。

廖翊筑醫師分享,美國FDA已核可專門針對NMOSD研發的單株抗體藥物,可抑制IL-6細胞激素,阻斷水通道蛋白抗體所引發的免疫反應,此藥為皮下注射給藥,患者可自行在家施打,較為方便,且臨床研究顯示,相較於使用安慰劑組別,此藥能減低79%復發機率。

單株抗體藥物剛通過藥證申請 有望幫助患者減輕負擔、如常生活

單株抗體藥物就像是癌症的標靶藥物,不像免疫抑制劑將全面影響患者的免疫系統,僅針對特定的免疫細胞發揮作用,感染風險小。IL-6單株抗體藥物目前剛通過台灣食藥署的藥證申請,期望近期可以正式上市使用,幫助更多患者。廖翊筑醫師表示,醫學一直在進展,10多年前無法正確診斷與治療,尤其患者多為青壯年時期發病,家庭生活及經濟上皆受到極大的影響,隨著醫療與藥物研發的進步,現在已能對症下藥,避免復發,也期待能減輕患者及家人負擔,讓患者如正常人般生活。

【延伸閱讀】

你該知道的新醫學名詞 - 生物相似性藥

疫情三級期間 給思覺失調與躁鬱症患者的就診建議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30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桃園群聚感染案已出現國小學童染疫,桃園市長鄭文燦率先呼籲指揮中心開放7~12歲國小學童打疫苗。各界擔憂不能打疫苗的兒童,可能成為這波疫情的受害者;但因國內兒童染疫案例略增,醫師有較多案例可深入研究。有第一線的醫師注意到:兒童確診者較少發展為重症,但有不少症狀仍須留心。...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未來確診病患有望透過在家服藥治療新冠肺炎,降低醫療負擔。衛生福利部食藥署在1月8日邀請國內化學製造管制、藥學、毒理學、臨床醫學等領域專家召開會議,討論並核准美商默沙東藥廠的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品「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專案輸入申請案。食藥署認...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桃園報導】今年元旦假期,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急診室卻非常不平靜。值急診班的兒童一般科主任李嶸醫師表示,從早上到傍晚短短8小時內,竟巧合的一連收治3起孩童誤食毒物或異物案件,病患經緊急處治後均無生命危險。 孩童誤食每3天就有1件 最常發生在5歲以下孩童 根據長庚兒少保護中心公布的最新...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台中報導】肺癌是全世界癌症死亡原因的首位,檢視近幾年我國的癌症死亡排行,更可發現同樣結果,可以見得肺癌對於患者的健康衝擊劇烈。 「而肺癌具有高致死率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初期肺癌症狀不明顯」,中山醫學大學張基晟副校長進一步指出:「以非小細胞肺癌舉例,僅有3成5不到的患者在早期確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