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享用鮮美貝類 小心2類中毒

享用鮮美貝類 小心2類中毒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生蚵、生蠔、扇貝、鮑魚、蛤蜊及淡菜等貝類水產品,因口感鮮甜,廣受饕客喜愛,然而貝類如處理、烹調不慎,仍有可能引發食品中毒。貝類水產品依中毒機制,可分為2大類:

1)微生物汙染

貝類若遭生長環境中的諾羅病毒、腸炎弧菌污染,且民眾食用前未充分加熱,即可能導致食用後中毒。近年來我國貝類食品中毒案,皆是由此類細菌或病毒引起。為防範微生物污染問題,貝類水產品應澈底加熱後再食用,而且調理食品前後需洗淨雙手,料理過程使用的生熟食刀具、砧板應分開,避免交叉污染。

2)貝類毒素中毒

由於貝類為濾食性生物,以攝食藻類(如渦鞭毛藻、矽藻等)為食,但受全球暖化影響,藻類大量繁殖,而藻類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藻類毒素」也可能大量累積在貝類組織中,後再經由食物鏈轉移至消費者體內,便可能造成消費者中毒。

貝類毒素依照其化學特性可分為以下2種:(1)水溶性毒素,如麻痺性貝毒、失憶性貝毒;(2)脂溶性毒素,如下痢性貝毒、神經性貝毒、氨代螺旋酸貝毒。

貝類毒素在貝肉組織中相當穩定,即使經過高溫加熱,也不易被破壞。但貝類毒素中毒較少見,一般人可能不清楚會有哪些症狀。若食用貝類後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肌肉刺痛、口部及四肢麻痺,可能是貝類毒素引起;若中毒症狀嚴重,甚至可能出現吞嚥困難、呼吸系統中止或致命。其中,失憶性貝毒則會造成短暫性記憶力喪失。

購買貝類慎選供應商 避免來路不明產品

食藥署表示,臺灣近年來雖無貝類毒素中毒案例,但民眾在購買、食用貝類時,仍應慎選供應商,避免購買或食用來路不明的貝類水產品,才能在享用美食之際,也遠離毒害。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85期資料)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延伸閱讀】減脂新體驗 嘉義醫師引進二極體雷射溶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184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為鼓勵切除乳房的乳癌病友積極接受乳房重建,及減輕自費使用HER2標靶藥物者的經濟負擔,勇源輔大乳癌基金會宣布,今年共提供400萬元急難救助補助,預估可補助95名癌友。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乳癌近年持續蟬聯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每年有逾萬名婦女罹患乳癌,將近2千名婦女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根據經建會統計,至2020年,全台灣50歲以上的熟年及65歲以上的銀髮人口,將超過912萬人,占總人口比率高達4成。工研院生醫所所長邵耀華指出,以國內目前平均退休年齡61歲估算,目前約有330萬退休人口,未來20年內,退休人口數將呈現2倍以上的增幅,達770萬。工研院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眼睛不免乾燥、搔癢,許多人會點人工淚液滋潤。不過,眼科醫師提醒,最好避免戴著隱形眼鏡點人工淚液,尤其瓶裝的人工淚液都含有防腐劑成分,防腐劑會附著於隱形眼鏡上,長時間接觸眼球表面,恐造成角膜潰瘍。根據醫師診間觀察發現,許多民眾常會在配戴隱形眼鏡時,又點...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義輝報導)在心臟手術中,傳統冠動脈繞道手術已經被執行五十年,多項大型研究指出,這類手術在死亡率和復發率等,都優於目前的冠動脈氣球擴張及支架植入手術。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鄭伯智表示,目前以達文西內視鏡冠動脈繞道手術,擁有手術時間短、傷口小等優點,為患者帶來福音。鄭伯智主任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