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人體在麻醉時,身體狀態跟「腦死」一樣嗎? 麻醉醫師曝:你所不知道的真相!

人體在麻醉時,身體狀態跟腦死一樣嗎? 

做為一個現代的麻醉醫師,在面對各種突發狀況及挑戰時,確保病人的手術安全絕對是義不容辭的事。我始終堅信,只要充份了解病人的狀況並且配合手術的需要,事先擬妥周詳的麻醉計畫,就能提供病人一個安全的麻醉過程。雖然在整個手術中,麻醉醫師向來就只是一個幕後英雄,但是,促成手術的成功既是我們最大的責任,自然也可透過這個結果,分享到成功的喜悅。 

如今,回顧這整個麻醉發展的歷史,兩百年前因為沒有麻醉技術,人們寧可死亡也不願醒(活)著接受手術。儘管現在的手術都在美夢成真的麻醉下進行,但是否一切都如預期所願?答案恐怕並非一切盡如人意。因為,由於麻醉存有以上各種不可預期風險,麻醉科可說是所有臨床醫學裡風險最高、投保費用也最高的一門專科。 

人體在麻醉時,身體狀態跟「腦死」一樣嗎? 麻醉醫師曝:你所不知道的真相!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麻醉時間中,其實存在著許多潛在的「不可預期」風險(例如惡性高熱、困難插管、藥物過敏、甲狀腺風暴⋯⋯等)

 

很多人都會問,我們被麻醉之後,大腦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全部重新恢復正常?振興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蔡勝國出版《麻醉真相》(時報出版)指出, 在此引用哈佛大學醫學院麻醉教授Emery Brown 的說法—「麻醉是『可恢復的昏迷』」來回答。 

因為在麻醉時,麻醉醫師必須從麻醉深度監測儀器(不論使用Entropy BIS)的監測,將腦波控制 在原先的30%  40%。此時所呈現的昏迷,是短暫且可恢復正常的抑制狀態,但病人仍舊保有血壓及心跳的功能。這與「生命中樞的腦幹壞死,導致呼吸、血壓、心跳停止,且腦波呈一直線」的真正「腦死(即腦波等於0)」截然不同。簡單來說,麻醉是用麻醉藥來誘發病人的深層睡眠。麻醉時,當事人不會有知覺,腦波呈現下降(但不會低於40%,更不會等於0)的情形,所以,這並不等於死亡。 

一般來說,人們睡眠時「做夢」就代表「睡眠品質不好」。因為做夢通常是發生在沒有深度睡眠的「睡眠快速動眼期(REM」;但是病人靠麻醉而進入睡眠,是靠藥物誘導來進入「深度麻醉」狀態,也 就是一種無意識、無感覺、無疼痛、無反射反應的睡眠,根本沒有所謂的「睡眠週期」發生,自然也不會發生「快速動眼睡眠」而做夢。遑論麻醉是一種「可恢復的昏迷」,既然病人是處於「昏迷」狀態,自然也就不會「做夢」嘍! 

之前,密西根大學麻醉教授George Mashous 曾經利用腦電波圖,針對兩組各三十位病人(一組進行深度全身麻醉,另一組則是自然睡眠)進行研究。結果發現:麻醉恢復與「自然睡醒」不同,而是「一次只恢復一部份,不是一次全部恢復」。其中大腦最早恢復正常的部位是「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該部位主要負責解決問題的記憶(Problem Solution Memory)和運動功能。至於其他大腦區域的反應,包括反應時間的控制和注意力的恢復,則需要更長的時間(約3小時),才能完全恢復。 

而對患者而言,從麻醉開始閉上眼睛,直到從麻醉中甦醒過來⋯⋯,整趟過程恍若就只是「一秒鐘」的事。因為在這段麻醉的過程中,他幾乎已經失去所有的知覺與感覺,就像死去一般。孰不知,麻醉時間隨著手術的進行,可能是幾小時,甚至是一整天的時間。

在這段漫長的時間中,其實存在著許多潛在的「不可預期」風險(例如惡性高熱、困難插管、藥物過敏、甲狀腺風暴⋯⋯等)。這時,麻醉醫師必須隨時專注病人的生命跡象,絲毫不能出差錯,方可確保手術過程中,病患的麻醉安全。 

特別是近年來受到人口老化的影響,根據2018 年的統計,國內老年人口比過去十年增加了14.2%但健保費用卻增加了38.2%,這代表高齡者接受的手術(例如骨折、腦出血、心臟瓣膜退化等疾病的手術) 佔比越來越多。年長者手術增加,麻醉風險自然隨之提高。再加上各科別複雜的手術相繼出現,麻醉也開始走上「專科化」。

截至目前,已經發展出心臟、神經、產科及小兒麻醉等專科,發展越來越多元。在日本,取得醫師執照的人,可以自稱是內科、外科、皮膚科等多種科別的醫師,但唯有麻醉科醫師,必須通過厚生勞動省的特別資格審查。由此可知,麻醉科是多麼需要高度特殊技能觀念的一項專門職業。 

 

人體在麻醉時,身體狀態跟「腦死」一樣嗎? 麻醉醫師曝:你所不知道的真相!

 

作者/蔡勝國 醫師

 
  【現任】
 
  振興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兼任教授
  臺大醫院│兼任主治醫師
  臺灣心臟超音波學會│榮譽理事長
  臺灣心臟胸腔暨血管麻醉醫學會│榮譽理事長
 
  【學歷】
 
  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醫學院│麻醉學系博士後研究
  國立陽明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美國田納西大學醫學院│小兒麻醉研修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經歷】
 
  臺北慈濟醫院│院長
  振興醫院│醫療副院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麻醉科教授
  臺大醫院│麻醉部部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副教授、教授
  臺北榮民總醫院│麻醉部科主任、部主任
  美國田納西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麻醉部醫師
  沙烏地阿拉伯新吉達醫院│麻醉顧問醫師
  中華醫學會│秘書長
  臺灣麻醉醫學會│理事長
  臺灣心臟麻醉醫學會│理事長
  臺灣心臟超音波學會│理事長
  臺北市醫師公會│常務理事
  臺灣兒童心臟醫學會│理事、監事
 
 【專長】
 
 麻醉醫學、心臟麻醉、小兒麻醉、2-D/3-D立體經食道心臟超音波、神經科學領域、中草藥研究

相關推薦

每當看病時,醫生總會要求病患把舌頭伸出來並仔細檢查,這是有原因的!因為舌頭與人體許多器官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對應,因此舌頭的狀態很容易反應出身體警訊,並可藉此加以治療。 當你在清潔口腔時別急著把舌苔清除,看一看舌頭是否有以下 9 種狀態,若有異狀千萬別忽視,應該要儘早治療喔! ( 繼續閱讀&hellip...

閱讀詳情 »

濕疹反覆發作,真是讓人不勝其擾!除了規律用藥外,也可以從改善生活習慣做起。  改善濕疹,你該這樣做: 1. 舒緩壓力:生活壓力、情緒緊張會加重濕疹症狀,建議可以藉由規律運動來緩解壓力,例如騎單車、慢跑等。 2. 定期修剪指甲:剪短指甲,避免搔抓或燙洗患部,以免濕疹復發或加重病情。 3. 規律用藥:依...

閱讀詳情 »

“閃腰”在醫學上稱為急性腰扭傷,是一種常見病,多由姿勢不正、用力過猛、超限活動及外力碰撞等造成軟組織受損所致。幾招應對“閃腰”的家庭簡易療法,也許能派上用場。✿、按摩法閃腰者取俯臥姿勢,家人用雙手掌在脊柱兩旁,從上往下邊揉邊壓,至臀部向下按摩到大腿下...

閱讀詳情 »

我常聽抽菸的人說一個謬論: 外面汽車排放的是無機氣體,我吸的是菸草,是植物有機體,比你們每天在外吸的健康多了~請問~你不是無機有機都一起吸了嗎?! 而且連二手菸也重新吸回去了抽菸和減肥一樣,總會有許多藉口,但是抽菸者不只危害到自己,所吐出的二手菸更是會危害到他人! 文章內有實際照15年菸癮和30年菸...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