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你戴口罩、洗手了嗎?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梅香四溢

2020年新春,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讓全國乃至全球人民陷入恐慌。截至2020年2月3日24時,累計報告確診病例20438例,疑似病例23214例,重症病例2788例,死亡病例425例。如此大規模的感染、傳播,著實令人恐慌。那麼新型冠狀病毒是如何感染患者,又是如何實現傳播的呢?

任何病毒要進入細胞,細胞就必須要有它對應的受體,如愛滋病病毒HIV的常見受體是CD4蛋白,通常在血液裡免疫細胞的表面,所以HIV可以通過血液傳播,而不用擔心空氣傳播。而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受體和SARS一樣都是血管緊張轉化酶2,這意味著病毒要感染人類,首先得接觸有這種酶的細胞完成受體結合,而我們人類恰好有不少這樣的細胞就暴露在空氣中,如黏膜,黏膜的意義在於分泌黏液,保持濕潤。我們的嘴唇、眼皮、鼻腔和口腔裡都有大量的黏膜細胞。當病毒以某種方式接觸到你的口腔黏膜與受體結合時,感染就開始了。

每個被感染的細胞都會產生成千上萬個新病毒顆粒蔓延到氣管、支氣管,最終到達肺泡,引發肺炎。當感染完成後,傳播就不再是難事,人體中的三對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會混合著來自咽喉等部位的呼吸道分泌物,讓包裹著病毒的唾液隨著你的噴嚏、咳嗽傳播到空氣中接觸其他人的黏膜,黏膜感染,空氣傳播,這就是冠狀病毒為什麼這麼容易傳播的原因。所以你戴口罩了嗎?

你戴口罩 洗手了嗎?

從2020年1月20日開始,口罩就成了稀缺資源。看起來戴口罩當然是個好辦法,口罩的多層結構可以有效阻隔大顆粒,而那些納米級的微粒又會因為靜電效應被吸附在內部纖維上。所以,如果我們把顆粒的直徑作為橫坐標,過濾效應作為縱坐標,這些口罩的過濾效果實際上是一條U型曲線,最難過濾的其實是直徑0.3微米左右的顆粒。這也是為什麼把0.3微米的氯化納過濾能力作為測試指標,能在測試中過濾95%以上的就是N95口罩。N95口罩的過濾效果當然是最好的,但即便是效果最差的紗布口罩對於10微米以上 ,也就是我們頭髮直徑十分之一左右的顆粒,也能做到接近80%的防護率。

那麼人體噴出的飛沫尺寸到底有多大呢?根據一份07年的論文,咳嗽產生的飛沫核尺寸82%都集中在0.74 — 2.12微米。這麼看來絕大多數飛沫核用普通的醫用口罩就夠了。在美國2800名流感醫護人員參與的一項隨即試驗中,佩戴N95口罩和醫用口罩的流感感染率甚至沒有顯著差別。所以我們也不要在意那些複雜的口罩類型、品牌和各國的標準了。相比是不是戴N95口罩,更重要的是你洗手了嗎?

洗手是因為你的手上很可能有活著的冠狀病毒,以SARS病毒為例,在一份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中,SARS病毒在玻璃、塑膠、金屬上都可以存活至少2天,它們會隨著飛沫留在各種地方,而你的手很可能就會摸到,然後在你揉眼睛摳鼻屎的時候,病毒就會接觸到黏膜細胞完成感染。所以,洗手,洗久一點。

圖文來源:https://haokan.baidu.com

相關推薦

內容編輯/Vera Chen 男寶寶的包皮不是越早割越好,隨著孩子年紀增長,包莖情況會慢慢改善,太早割當心白挨一刀!不少媽咪都對割包皮有不少誤解,本文整理出四大常見迷思,一一破解。   3歲以下的兒童,包莖是正常現象 所謂「包莖」,是指包皮頂端較窄,使包皮無法輕易推開露出整個龜頭;嚴重時...

閱讀詳情 »

▲(照/疾管署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家有小小孩,近期腸病毒威脅仍大!疾管署今(30)日一口氣再公布國內新增2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分別為北部7歲女童及中部不足1歲男童,全都是腸病毒71型在搞鬼,所幸經住院治療病況改善,目前均已出院。疾管署提醒,5歲以下寶寶最怕腸病毒71型,今...

閱讀詳情 »

▲女子的頸椎第3節到第5節間的椎間盤軟骨已經破裂,壓迫到脊椎神經。(照/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胸悶、胸痛,甚至無法躺平入睡,39歲的楊小姐出現這樣的症狀已經一年多,跑遍胸腔內科、乳房外科等處求診,但症狀沒有改善,期間甚至多次急診,嚴重到無法工作,每天晚上只能坐著入睡,直...

閱讀詳情 »

▲健保署揪出還有7萬多家的公司行號短繳補充保險費。(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健保補充保險費一毛也不能少!健保署今(30)日公布最新106年度的查核結果,發現全台還有7萬多家的公司行號,短繳補充保險費多達21億元,其中欠最多的就是投保單位每月支付薪資所得總額大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