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你還ok嗎? 台大教授示警:自殺列青少年死因第二位

你還ok嗎? 台大教授示警:自殺列青少年死因第二位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109年國人死因於自殺居第11位,自殺人數與自殺死亡率均較108年下降,臺北市亦然;惟其中15~24歲青少年死因第二位為自殺,顯見該族群的自殺防治刻不容緩。

6成自殺前會留下訊息 求助對象以親朋好友居多

臺灣大學公衛學院社會科學行為研究所所長張書森教授表示,約有6成自殺企圖民眾在採取自殺行為前曾留下訊息、有接受關懷服務的自殺企圖民眾的自殺死亡率會下降63.5%;另外全國自殺防治中心2018年針對台灣地區15歲以上的2,126位國民進行「心理健康及自殺防治認知與行為調查」發現,國人有自殺想法時的求助對象主要以「親朋好友」最多(佔57.25%),其次才是「醫療院所-精神科別」(佔22.17%),由此顯示,周遭親友適時覺察與協助對於有自殺想法青少年的重要性。

自殺防治守門人 4步驟防憾事發生

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每年9月10日透過世界自殺防治日宣導市民關注自殺防治議題,共同守護市民生命健康;2021年的世界自殺防治日,臺北市政府將以「你還OK嗎?生命轉角,遇見希望!展現行動、創造希望/Creating Hope Through Action)」為主軸,共同呼籲市民能透過下列「覺察、詢問、傾聽、求援」4步驟,成為身邊青少年跟自己的自殺防治守門人:

1、覺察─透過日常生活及社群媒體活動(Ex.Instagrm),了解家中青少年有無異常身心狀況。

2、詢問─發現異常跡象,找尋適切時機,主動詢問家中青少年是否遭遇到什麼困難與壓力。

3、傾聽─保持冷靜理性、避免批判建議,讓青少年暢所欲言。

4、求援─不離不棄,真心陪伴青少年尋求專業的協助。

情緒低落、出現自殺念頭 專線諮詢救一命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若您或您身旁的青少年朋友有感情、人際關係、生活學業及工作壓力等困擾,甚至引發情緒低落或有自殺想法時,都可以利用專線進行諮詢;「你還ok嗎?」,多一句善心問候就能避免遺憾發生。

【延伸閱讀】

用眼過度也會長蟲蟲? 防疫期眼瞼螨蟲患者增

情緒不穩定是自殺高危險群? 精神科醫師打破迷思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19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高校生的熱血,不只是展現在青春的活力,為社會捐出他們的「熱血」,更是意義非凡、年輕不留白的青春印記!正是這群泰北高校師生,用愛寫出不一樣的百年校慶風華!是的,台北市私立泰北高中今年建校百年了!經歷了一世紀的風華歲月,特於四月份舉辦長達一週的「百年風華 璀璨泰北」系列慶...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天氣愈來愈熱,許多人怕臉上出油,開始加強清潔,不但一天洗臉好幾次,甚至使用去油洗面乳;不料,卻出現紅疹、過敏等症狀。醫師強調,臉出油代表肌膚乾燥,愈洗只會愈乾、更容易出油,建議使用微酸性洗面乳,並加強保濕,才是正確保養肌膚。 去油洗面偏鹼性 新光醫院皮膚科醫學美容中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化疾病,主要是因為腦中缺少多巴胺導致,病人會出現手抖,以及走路時會有一邊步態不穩的症狀;經由藥物治療後,病況可以獲得緩解,但是大約在服藥五年後,會逐漸失效,得再進一步接受外科手術電刺激器的治療。 手抖+肢體不穩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莊毓民表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日間留院「音樂創作團體」,出版全國首張由精障者親自寫詞、編曲的創作專輯《有聲音告訴我》,不但幫助自己度過治療過程,一般人聽了也有療癒的感覺。 精障者出唱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護理科護理長張碧凰表示,此張專輯由陳柏偉老師及院內醫師、護理師共...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