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便便裡的毒素恐導致癌症?醫師解釋「腸道知識」不能不知道,原來根本沒有「宿便」一詞!

作者:丁當

 

原文標題:宿便有毒會致癌?你真的需要潤一潤、清一清嗎?

 

便便裡的毒素恐導致癌症?醫師解釋「腸道知識」不能不知道,原來根本沒有「宿便」一詞!

 

 

丁當真是不知道,「空氣污染(包括煙草)是一類致癌物」已經讓人整個人都不好了,幹嘛還要拉上便便一起進坑?

 

真相是,從來沒有任何證據說過便便會致癌。

 

丁當也不知道,為啥會有人要去「清宿便」,認為「清了宿便」就可以「排掉腸毒」?

 

 

●   ●   ●

 

醫學上沒有「宿便」這個名詞

 

按照常見的說法,「宿便」是指積存在體內尚未排出的大便。

 

如果考慮到「宿」字在漢語裡的意思,很多人會理解「宿便」是前一天未排除的大便。

 

然而問題是,食物從進嘴到成長為一坨大便,可是段非凡旅程:

 

要先花 6~10 個小時經過胃、小腸的消化吸,剩餘的部分進入結腸,在裡面緩慢地前行。

 

同時大量的水還有一些電解質在這裡吸收,這個過程需要大概 20 個小時,之後到達直腸,才能變成成型的軟便。

 

便便形成的整個過程,要持續將近 30 個小時,所有的大便都是至少一天以前的。

 

排便以後,人的結腸里確實也還會有部分未成型的零散便便。但在後續的積存過程里,主要是水分和電解質的吸收而已。

 

對於健康人來說,既沒有所謂的「宿便」,也沒有所謂的「毒素」在吸收,「清宿便排腸毒」就更是無稽之談。

 

 

●   ●   ●

 

腸子不需要洗洗澡

 

有人會說,「宿便」是個偽科學的概念,但我真的有老便秘啊,我好幾天都排不了一次便便。

 

那我做個腸道 SPA,給腸道洗洗澡,讓自己舒服下,不行嗎?

 

便便裡的毒素恐導致癌症?醫師解釋「腸道知識」不能不知道,原來根本沒有「宿便」一詞!

 

 

腸道 SPA 或者是腸道水療等,本質都是一種「灌腸處理」:

 

通過刺激直腸,傳遞信號到大腦提前啟動排便過程,欺騙直腸和大腦提前發生的排便。

 

這會影響水分和電解質在結腸內的吸收,長期頻繁使用會導致脫水或電解質紊亂。

 

不恰當操作還可能出現腸道穿孔、破裂,引起腹膜炎,嚴重的會導致死亡。

 

 

●   ●   ●

 

老便秘也不能隨便潤

 

而通便潤腸的保健品、什麼什麼茶,本質也差不多:

 

一般是通過含有蒽醌類化合物的藥物,直接刺激腸黏膜神經,引起排便反射,導致結腸平滑肌收縮,腸蠕動加快,從而促進排便。

 

長期應用,會導致不可逆的腸神經損害和肌肉萎縮,越來越依賴藥物。也就是說,要不斷加大劑量,才能排得出便便了。

 

而且還會使色素沉着於腸壁,出現結腸黑變病。這種腸子越洗越黑的洗澡,你我都不想看到吧?

 

無論是潤腸茶還是腸道 SPA,都是在通過一種違背常理、欺騙排便的方式來增加排便。

 

我們都知道騙人是不對的,那騙騙便便,怎麼就對了呢?

 

你們考慮過大便天天聽「狼來了」的故事,是什麼感受嗎?

 

便便裡的毒素恐導致癌症?醫師解釋「腸道知識」不能不知道,原來根本沒有「宿便」一詞!

 

 

對於大部分正常人:

 

只要有良好的排便習慣,沒有因為排便影響生活質量,是不需要畫蛇添足地清理腸道的。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夠了。

 

如果是符合診斷標準的便秘患者:

 

也不能擅自使用潤腸通便的產品。 而是要找消化科的醫生,根據自己的症狀特點,吃不同的藥物對症處理,不要輕易拿自己的腸子開刀。

 

如果懷孕特殊時期經常便秘:

 

更加要小心護理,提前預防,多多尋求婦產科醫生的專業指導幫助。

 

 

圖片來源:123rf.com.cn 正版圖片庫

轉載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如在其他微信公眾號,或丁香醫生公眾號入駐的內容平台(包括但不限於知乎、今日頭條、QQ 公眾平台、天天快報、淘寶頭條)看到本平台授權的文章,請郵件聯繫 [email protected] 授權轉載,不可直接二次轉載。

 

丁香醫生是中國最大的醫學網站丁香園旗下的健康管理平台。這裡除了有專業醫生寫給你的健康科普,還有中文互聯網最值得信賴的健康和醫療信息數據庫,你還可以通過丁香醫生旗下的在線醫療咨詢服務平台「來問醫生」在線向醫生提問。

 

 

便便裡的毒素恐導致癌症?醫師解釋「腸道知識」不能不知道,原來根本沒有「宿便」一詞!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年菜怎麼健康吃?傳統年菜大魚大肉,吃多了增加身體負擔。癌症關懷基金會邀請養生達人、毒物專家、營養師,以多蔬果、少肉食方式,製作全食物健康年菜,共7菜1湯1甜點。全食物健康年菜,包括「金包銀捲」、「好彩頭」、「福氣洋洋」、「五穀豐收」、「花團錦簇」、「富貴團圓」、「年年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徐書蘋報導)家,真的安全嗎?依據衛生福利部102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事故傷害高居1-4歲死亡原因第1位,而幼童最常受傷的地方是在家中。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提醒,幼童旺盛的好奇心常因家長的疏忽造成遺憾,建議家長善用居家安全防護用品,降低幼童意外。根據台灣事故傷害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根據國際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研究顯示,台灣五歲以下的幼兒蛀牙率高達八成,在國際中排名第三名!有些家長都有同樣的疑問:到底怎麼樣才能幫寶寶徹底的清潔口腔呢?是不是該使用牙膏或含氟的清潔產品?哈佛大學牙醫學博士陳俊龍醫師表示,其實在寶寶長牙前,使用紗布毛巾沾水後來擦拭牙齦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30歲的阿翰體重高達120公斤,原想透過胃繞道手術快速減重,但害怕手術風險,因而打退堂鼓,後經醫師診斷竟發現罹患第2型糖尿病,血糖超標,糖化血色素超過8%;在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合併長效型胰島素治療,並搭配單車運動,控制血糖也減重,沒想到半年後成功減重30公斤,體重降至9...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