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兒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權威醫師解析藥物幫助

兒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權威醫師解析藥物幫助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兒童及青少年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若無穩定治療,約60%患者症狀將延續至成年,對認知學習、人際相處、職場表現等有重大影響。國際ADHD 專家-台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高淑芬醫師表示,數十年實證研究顯示藥物治療可以有效減少症狀,並在課業、同儕相處、環境適應、家庭功能都能有更好的表現,適當治療下,未來也都有減藥、停藥的可能。

台灣ADHD學童盛行率遠被低估 治療也容易沒持續

根據國內全國性調查指出,台灣學齡兒童及青少年達ADHD診斷標準比例高達8.7%,約為22萬人口。然對比健保資料庫針對9-13歲學童之統計數字,盛行率僅2.44%,顯見多數學童未接受相應的診斷與治療。高淑芬醫師表示,社會對於ADHD的迷思多,易給學童貼上標籤,使部分家長難以接受學童的失序行為,其實為疾病表徵,歸咎於學童性格或學校管教方式,因而延緩學童就醫的比例。

「ADHD是腦部多巴胺或正腎上腺素分泌功能不足所導致的生理疾病,藥物治療自1955年起就是最有證據的治療方式。」高淑芬醫師指出,現行藥物皆已行之有年。然而,患者通常平均治療不到半年(約4~6個月)就未能持續,療效不彰、副作用明顯是患者停藥的主因。根據美國研究統計,若學童ADHD無妥善治療,後續造成的社會成本(就醫及教育費、犯罪、生產力低落)一年約介於美金36億至52億間,不僅對學童本身造成不良影響,更會造成整個社會的負擔。

 「學童在學校時間長,課後又有安親班、補習班等行程,一整天學習時數高達10小時,如何幫助學童發揮本來的學習能力就是治療的重點。」高淑芬醫師點出,學童放學後進行課輔寫作業已成現今常態,對ADHD學童來說,除了在學校的時間需要藥物治療來改善症狀,還必須要家長、校園、醫院三方配合,才能讓學童的照護更為全面。

臨床研究登國際期刊 台灣研發ADHD新藥納健保

針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目前台灣僅有兩大類藥物受TFDA核准,最常見為中樞神經興奮劑(MPH),其中又可分為速效與緩釋兩種劑型。除副作用易影響學童食慾、睡眠外,藥效覆蓋時間難以與學童上課時間做配合,也是家長十分苦惱的一點。速效劑型藥效僅能維持3-4小時,學童在校用藥順從性降低;緩釋劑型藥物起始作用時間慢,消退時間也慢。不過,目前已有結合速效與緩釋優勢的全新劑型出現,透過新機轉將藥物多層次釋放,起始作用時間快速且藥效涵蓋學童學習時間,消退時間迅速不影響學童睡眠,已於今年8月納入健保給付。

由高淑芬醫師、林口長庚黃玉書主任、三總葉啟斌主任三中心合作的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結果登上國際期刊,研究中納入了110位台灣ADHD學童,更符合本土環境需求。另一磁振造影結果也發現,服用新一代長效藥物可增加腦內活動,藉此達到提高及維持注意力、降低衝動性、抑制控制等行為改變

高醫師呼籲:「使用藥物治療ADHD能夠幫助學童改善大部分的行為,父母應跟醫師充分討論,選擇最符合學童需求的藥物,才能避免副作用或療效不彰使得治療中斷,還孩子一個公平、身心健康、快樂成長的環境。」

【延伸閱讀】

胸悶痛像被大象踩? 延伸到「這兩處」務必警惕是心臟病

傳染力強、幼兒致死率高!多數人疫苗早失效… 醫籲應再次接種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48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有些人張開嘴,對著鏡子把舌頭伸出來時,可以看見自己舌下有一些「青筋」,嚇得不行,趕緊問是怎麼回事,擔心有什麼病。   先來看看舌頭的結構。     一看就明白:原來我們每個人舌下都有很多淺表的舌下靜脈叢! 舌下靜脈叢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收集舌部血液,迴流至更高...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2012年全國十大癌症死因,乳癌依舊是女性癌症排名第一名,平均每十萬名女性,就有65人罹患乳癌,換言之,台灣每50分鐘,就新增一名乳癌患者,但乳癌卻非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原因在於乳癌的治癒率極高,部分罹癌病患僅需切除腫瘤即可復原。新竹馬偕醫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夏日即將到來,你的寶寶是不是第一次體驗夏日呢?在感受快樂的同時,新手爸媽們也應該要了解夏日裡種種潛藏的危險。 小兒科醫師陳宗獻指出,「寶夏病」,第一名的就是腹瀉!因為天熱,寶寶大量出汗,如果飲水不足,體內消化液,如唾液、胃液、腸液、膽汁、胰液等都減少,影響到寶寶的食欲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藝人安鈞璨年僅31歲即罹患肝癌驟逝,引起許多藝人好友驚訝與不捨,外界推測與其長期熬夜、喝酒的生活型態,或罹患肝炎有關。醫師指出,酒喝多了會傷肝,容易導致脂肪肝及肝發炎,演變成肝硬化、肝癌的風險極高,尤其烈酒的酒精濃度高,每天不可喝超過50cc。開業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