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內外科合作 心衰竭治療新趨勢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對嚴重心衰竭的患者來說,單純接受藥物治療,一年存活率只有不到50%!遠遠低於攝護腺癌。而心臟移植雖是治療心衰竭最有效的方式,但受限於器官捐贈不足,許多患者常等不到移植機會。因此,目前醫界普遍傾向透過內外科團隊合作,以傳統藥物及心臟手術、搭配機器輔助以及心肺移植等方式,多管齊下,提高心衰竭患者的存活率!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阮俊能醫師表示,心臟衰竭是一種臨床徵狀的表現,是心臟因充血功能(舒張性功能)失調或收縮功能故障,無法提供足夠的血量供應身體部份器官,導致這些器官功能發生問題而死亡;最常表現在骨骼肌(容易肌肉疲勞)、肺部(運動甚至休息時呼吸困難)或腎臟(體內鹽分及水分堆積)。

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顯示,心臟疾病連續12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前五名,平均每十萬人口中,就有約50人死於該疾病;加上國人平均壽命日益延長,罹患心臟疾病的人口比例也持續增加,心臟衰竭無疑已成為心臟疾病中最重要的課題。

阮俊能醫師進一步說明,心衰竭初期,人體的各種代償機制還能維持身體其他器官的生理功能,因此早期往往沒有徵兆;但日積月累後,這些代償機制反而會逐漸對心臟造成二度傷害,造成心臟功能喪失。

治療上,由於目前健保醫療費只有補助短期心室輔助器、並不補助長期心室輔助器或人工心臟,因此患者必須自付至少300萬元以上的費用,購買葉克膜、心室輔助器、全人工心臟或主動脈內幫浦等設備。

而心臟移植雖是心衰竭患者重生的良方,但礙於台灣器官捐贈明顯不足,僧多粥少下,很多患者常在等待移植的過程中就不幸死亡。

所幸近年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心臟衰竭的治療方式越來越多樣化,透過內外科團隊合作,整合傳統藥物、心臟手術和機器輔助以及心肺移植,以團隊方式為病友設計適當的治療計畫,成為目前醫界普遍使用的治療方式。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2417

相關推薦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緩和,民眾防疫觀念開始鬆懈,原以為經過這波疫情,戴口罩、勤洗手的好習慣可以讓台灣安然度過令小孩痛苦、家長辛苦的腸病毒好發季節,但桃園市衛生局監測到急門診腸病毒就診人次開始有逐漸增加的情形,其中「大魔王」腸病毒71型被視為最棘手的腸病毒型別,20年前曾經奪走無數小生命,至今沒有疫苗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中老年族群常見的病灶中,以走路無力、膝蓋疼痛等退化性關節炎最為困擾。退化性關節炎多會有疼痛、不良於行,嚴重發炎時甚至有積水水腫等症狀,患者不僅受到疼痛所苦,生活品質也大受影響。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在症狀還沒嚴重到關節置換的程度之前,多會接受玻尿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25歲的張阿毛(化名)罹患骨肉瘤,除了接受抗癌的化學治療之外,也必須面對切除手術,本身怕痛的他,對手術治療及術後的疼痛感到恐懼,遲遲不敢下定決心進行手術治療,最後經由主治醫師團隊建議,諮詢台北榮民總醫院的疼痛控制科,阿毛也決定手術後使用「多模式止痛」的方式,讓醫護人員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全球無菸健康照護服務網絡(GNTH)每年皆會舉辦「無菸醫院國際金獎」認證,今年全球有10家醫院獲獎,我國即佔了5家,分別為馬偕醫院台北分院、恩主公醫院、大林慈濟醫院、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及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等,因推動無菸醫院有成,獲得國際肯定。19個國家參與 臺灣22家...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