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全台染幽門螺旋桿菌人口達1千多萬 是胃腺癌高危險群

全台染幽門螺旋桿菌人口達1千多萬 是胃腺癌高危險群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常見疾病,約有5至10%的人在其一生中都曾碰到過,最常見於十二指腸和胃。長庚紀念醫院藉由院內臨床數據發現,十二指腸潰瘍不管有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盛行率都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但胃潰瘍合併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則無此現象,進一步研究發現,關鍵在於幽門螺旋桿菌基因型態不同。


幽門桿菌基因型別有異 潛伏於胃與十二指腸各有不同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肝膽胃腸科教授葉昭廷研究團隊,利用尿素酶(UreaC)基因型分類後發現,UreaC基因3型的幽門螺旋桿菌與胃潰瘍存有顯著關聯,但與十二指腸潰瘍並無關聯性。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肝膽胃腸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陳聰興表示,此研究結果可提供醫生,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與後續追蹤參考,尤其胃潰瘍患者。


陳聰興補充,如發現患有胃潰瘍,務必進一步確定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且務必治療到根除,希望此研究成果未來能對消化性潰瘍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提供更精準的治療方向。研究成果已於2021年6月發表在國際期刊「轉譯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


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病患70%以上帶菌 須考慮抗生素必要性


2019年研究團隊收集共600名接受胃鏡檢查個案的胃部切片檢體,與2001年1,030名個案進行比較研究,證實了幽門螺旋桿菌發生於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基因組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陳聰興說明,幽門螺旋桿菌生存於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各區域內,會引起粘膜的慢性發炎,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疾病調查顯示,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高達90%以上,胃潰瘍與胃炎患者也有70至90%,胃癌患者則達50至60%。若使用特定抗生素滅菌根除,消化性潰瘍復發率可由75%降至5%,也因此,當消化性潰瘍經長期治療仍無法痊癒或緩解,就要考慮有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


80%帶菌民眾不會表露病症 陷入胃腺癌高度風險


陳聰興提醒,現今約有50%的世界人口能在其腸胃道中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存在,但超過80%的帶菌者並不會表露病徵。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健康人口群中,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人口高達1千多萬人,都是罹患胃腺癌高危險群。


陳聰興指出,民眾如果檢測是因幽門螺旋桿菌造成潰瘍,應該積極的接受治療來減少潰瘍的復發。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幽門螺旋桿菌為微生物型的致癌物質,也是第一個被確認可對人類致癌的原核生物,不可不慎。


更多NOW健康報導
▸外景主持人最怕紫外線!陳俋塵公開肌膚防曬保養秘訣
▸新冠死亡個案9成有慢性病史 「i顧健康」落實三高控制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早上起床時,你睡眼惺忪,搖搖晃晃的走到浴室梳洗。接下來,抓起餐桌上的杯子隨意倒入冰箱裡的飲料或剩餘的茶水,呼嚕呼嚕的直往肚子灌……,然後滿臉疲憊的接送小孩或上班…… 如果你從來沒有早上喝第1杯水的習慣, 你可能不知道原來晨起水大有學問! 為健康...

閱讀詳情 »

  吃地瓜嘍!它在日本可是有「長壽食品」的美譽哦!眼下正是吃地瓜的季節,小女子是地瓜忠實粉絲,怎麼吃也吃不夠,快來瞭解瞭解地瓜吧! 營養分析 一、飽腹低卡 食品名稱(每100克可食部) 熱量(千卡) 膳食纖維(克) 地瓜99 1.6 面條284 0.8 稻米346 0.7 三種食物對比結...

閱讀詳情 »

  1 .耳朵大的孩子 俄羅斯喀山國立大學穆斯塔芬教授提出:人的創造力與耳朵的大小有關,耳朵大的孩子智商較高。如果再仔細比較一下兩隻耳朵的大小,尚可進一步判明孩子未來的成才趨勢:右耳較長的人,將在數學、物理學等精密科學方面取得成就;左耳大者,則易在人文科學方面有所作為。&nbs...

閱讀詳情 »

皮膚覆蓋於人體的表面,可以算是人體最大、面積最廣的器官,可以反映出內臟的病變。所以從皮膚觀察某些病癥的信號,也是有理可循的。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內分泌代謝性疾病。近年來,醫學界研究發現,不少缺乏典型徵狀或是處於隱性期間的糖尿病人,其皮膚往往會出現種種異常變化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反映到皮膚上訊號有: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