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全台瞬間降溫「冷吱吱」 乾癬病友別急著進補以免復發

全台瞬間降溫「冷吱吱」 乾癬病友別急著進補以免復發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新一波東北季風報到,全台瞬間降溫「冷吱吱」,又遇到冬季第1個節氣「立冬」,許多民眾紛紛開始食補養生,但對乾癬患者病友來說,正面臨皮膚增生、脫屑、搔癢問題不斷。中醫師鄭愛蓮表示,乾癬是所有皮膚問題之中,最難治癒的免疫系統疾病,想要治療它,就得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只要遵照醫囑、耐心接受治療,仍有機會康復。


乾癬源於免疫系統異常 作息紊亂、燥熱食物皆是致病因子之一


乾癬又稱為銀屑病,屬於自體免疫疾病。鄭愛蓮解釋,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會自動抵禦外來物的侵襲,倘若人體的免疫系統運作異常,免疫細胞無法分辨自己的細胞和外來物,便會開始攻擊自體組織和器官,產生免疫系統不平衡的疾病,而乾癬就是表現在皮膚症狀的自體免疫疾病。表皮因被自體細胞攻擊而不斷受傷、增生,因此產生皮膚變厚、脫屑、乾癢等症狀。


鄭愛蓮指出,產生乾癬的原因包含遺傳、生活環境溼冷、作息不正常、長期習慣吃生冷食物或暴飲暴食、產後婦女或生過大病後體質變差……等,以致免疫系統失調所引起。 相較於溼疹,乾癬所需的治療時間會更長,且冬天溼冷的天氣更易使免疫力低下,若患者此時因天冷而進補,吃太燥熱的食物如薑母鴨、燒酒雞、麻辣鍋等,更容易加重乾癬病情。


乾癬治療期長 中醫調養仍應配合環境作息改善


一般而言,初期罹患乾癬的病人會先尋求皮膚科的治療,採用光照療法、類固醇藥物治療等,鄭愛蓮臨床觀察到,會選擇前來中醫求診的患者,多數是經歷過上述治療後仍反覆發作,希望能改以中醫調理體內代謝問題,以求從根本改善。


鄭愛蓮說明,中醫診斷時,首先會把脈來找出患者的五臟六腑哪些部分出問題,搭配問診方式了解患者平時的作息與飲食,藉此調整用藥比例,讓患者同時內服中藥、外擦中藥材萃取的藥膏於患部,須定期回診調理至少約1至3年才能康復。


乾癬患者生活習慣影響治療 良好醫病溝通有助病情改善


而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對於治療相當重要,鄭愛蓮就舉例,1名乾癬患者的職業為護理人員,該患者因工作需要日夜輪班,每次只要輪到夜班,患者的乾癬症狀就會惡化,此時醫病溝通就相當重要。治療期間,患者會先告知接下來輪到夜班,讓醫師調整用藥比例,幫助患者更能控制病情。最後再經1年多的治療後,該患者已較能適應工作輪替、季節變化,症狀也有所好轉,脫屑情形最先改善,接著乾癢頻率降低,皮膚增生症狀減輕,最後只剩泛紅部分需調理。


鄭愛蓮提醒,乾癬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難免受到環境、氣候、飲食、作息及壓力等因素影響,病情時好時壞,不過只要持續並按時服藥、擦藥,避免熬夜、禁吃生冷、燥熱和辛辣的食物、酒精等,補充足夠水分,1天只能喝250c.c.的飲料,天冷時若想進補,應挑選較溫和的排骨湯、雞湯。有任何不確定的飲食,都應先和醫師討論。耐心接受治療後,再遇到冷氣團報到也不怕乾癬發作。


更多NOW健康報導
▸沒完沒了的肩頸痠痛 你找到消除對策了嗎?
▸前駐泰代表李應元壺腹癌逝 出現3大症狀快做胃鏡檢查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阿琴嬤高齡74歲,平時身體健康硬朗,但最近時常感到肩頸痠痛,因此常去按摩針炙。某天早晨起床時忽然右腳無力、嚴重步態不穩無法行走,於是趕緊打電話叫救護車,緊急送到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就醫。病程進展飛速,到院時已嚴重到解小便困難,必須放置導尿管。急診醫師緊急安排頸椎磁振造影,...

閱讀詳情 »

2022.4.9更新【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2年4月9日為止,已經有854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0年1月21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各種不適症狀,需要專業醫師進行完整的評估與診斷,才能抽絲剝繭、對症下藥。但兒童用藥劑量絕對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完整評估、適當用藥、精準劑量」等都是兒童用藥安全的重要關鍵。 感冒藥物有限制  年齡有別不混用 臺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孩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近年露營活動興起,成為時下最熱門的旅遊方式,最近天氣漸漸暖和,許多營地一到假日就爆滿,想要悠閒的在郊外度過假期,親近大自然的同時,應當心恙蟲附著叮咬。 夏季流行疾病 恙蟎叮咬成病 依據疾管署網站統計,110年感染恙蟲病292例,111年截至日前則有26例,雖然南投縣今年...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