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兩成胰臟癌患者放棄治療! 新劑型藥物開創續命曙光

兩成胰臟癌患者放棄治療! 新劑型藥物開創續命曙光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國內罹癌人數逐年攀升,癌症連續34年居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許多患者確診時都已癌末,讓患者及家屬都難以接受,其中胰臟癌在所有惡性腫瘤裡最為來勢洶洶,五年存活率不到3%。

胰臟癌難發現、惡化快、易轉移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任彭正明醫師說明,胰臟形狀扁長,分成頭部、體部與尾部三部位,因位於腹腔深處,一旦出現癌病變,難以早期發現,然而疾病轉移及惡化速度卻相當快,多數患者發現時已是局部侵襲性疾病,甚至有高達64%發生轉移,可手術切除者僅有兩成。

彭正明醫師進一步指出,早期發現胰臟腫瘤並切除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但是胰臟癌的早期症狀卻往往容易被輕忽。胰臟癌症狀因腫瘤發生位置而有所不同,若腫瘤發生在胰臟體部或尾部,容易造成腹部悶痛、食慾不佳;若發生在胰臟頭部,則會壓迫膽管造成膽汁淤積,產生黃疸、體重減輕並出現茶色尿、灰白糞便等症狀。此外像是長期血糖失控、容易疲累甚至情緒低落等,都是不容輕忽的警訊,若等到腫瘤侵犯脊椎甚至神經,導致背痛才就醫,通常已進入胰臟癌晚期。因此一旦出現上述一個甚至多個症狀,而且已經持續一段時間卻都沒有改善,就應接受醫師進一步的檢查,唯有提高警訊,才能避免錯失及早治療控制的機會。

過去約2成未繼續治療 所幸二線新藥現生機、別放棄

然而針對晚期發現已無法接受手術治療的胰臟患者,過去僅有第一線化學治療一個選項,一旦治療失效,就沒有後續藥物協助患者繼續控制治療,因此有不少患者選擇放棄治療,根據102年癌症登記年報統計,未申報有治療紀錄患者就占20.48%。

所幸隨著醫學發展,胰臟癌已出現新治療契機。彭正明醫師特別強調,目前已有胰臟癌二線新劑型藥物通過衛福部與美國食藥署核准,透過微脂體技術包覆藥物,可穿透腫瘤血管孔壁進入腫瘤組織釋放高濃度藥物,不僅能有效提升整體存活期,並可以降低原本化療藥物的副作用,鼓勵患者確診後應積極接受治療,不輕易放棄希望。此外也提醒本身有家族史,抽菸、喝酒或高油飲食習慣等高風險族群,40歲後就應定期健檢、追蹤,早期發現、即早治療。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戒除不良習慣、以保身體健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106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一名75歲農夫,最近半年來,總覺得下田插秧時看東西歪歪的,但一開始不以為意,直到兩個月前發現連報紙的標題都看不清楚,方才就診。經檢查後發現是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視力竟只剩0.15!收治病例的亞東醫院眼科部王嘉康醫師表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一種多重因素致病之疾病,可分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坊芸報導)迎接夏季到來,面對氣溫逐漸增高,建議嬰幼兒、65歲以上的老年人以及慢性患者、戶外工作者等應做好防曬工作,才能避免中暑找上門;基隆市信義區衛生所主任張賢助指出,當出現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或頭暈、噁心等,就應盡快離開高溫環境,必要時也應盡快就醫。其實想要預防中暑,最重要關...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台灣洗腎人口愈來愈多,根據健保署最新資料統計,去年慢性腎衰竭患者,共花費453億洗腎,高居健保醫療支出第一名。究竟如何避免洗腎呢?醫師建議,首先要避免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以及高尿酸,另外,日常飲食少吃大魚大肉、多喝水。據統計,國內洗腎人數已突破7萬5千人,20年間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一名39歲的陳小姐,2年前懷第三胎時進行超音波產檢,意外發現子宮內長了數顆肌瘤。當時醫師表示,先行觀察,等孩子生下來後再進行追蹤;產下第三胎後,陳小姐出現頻尿、腰痛的症狀,每個月的經血量爆增,且劇烈經痛,經過半年就開始出現容易頭暈的貧血狀況,且症狀越來越嚴重。陳小姐檢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