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出生不足1500公克腦麻風險增20倍 高危險妊娠應慎防

出生不足1500公克腦麻風險增20倍 高危險妊娠應慎防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高危險妊娠的發生率隨著台灣產婦高齡化的趨勢逐步增加,每10位孕婦就有1位屬於高危險妊娠。婦產科醫師指出,「高危險妊娠」是指懷孕過程中,母體或胎兒有潛在性危險,可能會造成胎兒異常、損傷或死亡,或影響母親的健康與生命的安全。「高危險妊娠」特別會造成胎兒早產、體重過輕、先天腦部發育不良、呼吸窘迫缺氧等等。因此腦性麻痺的併發症發生機率也大幅提升。根據研究,新生兒體重低於1,500公克,腦麻風險提高20倍,出生缺氧者更提高為250倍。


腦性麻痺是早產、缺氧常見的後遺症之一,發生機率約千分之2左右。目前對於腦性麻痺在新生兒時多採取支持性療法,之後盡早接受早期復健療育,尚未有真正有效、直接的治療方式。美國杜克大學長期針對腦部傷害造成的腦性麻痺臨床研究發現,「幹細胞療法」是1種新的、有效的治療方式,若能把握出生72小時內使用臍帶血回輸治療,病情可望獲得改善。


高危險妊娠不只影響母體 胎兒腦麻與缺氧風險極高


婦產科專家王炯琅院長表示,高危險妊娠好發於高齡(35歲以上)、體重過重或媽媽本身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等)、內分泌疾病(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心臟病等)、肝炎、腎臟病、氣喘、癲癇、傳染性疾病以及多胞胎懷孕等等。一旦發生,對母體容易併發子癲前症、肺水腫、肝功能異常,甚至腎衰竭等;而寶寶則可能面臨生長異常,生長遲滯、羊水量過少或過多、器官發育不良、出生體重過輕、缺氧等異常狀況。


高危險妊娠的孕婦,若經醫師評估胎兒已經不適合繼續在母體內發育,醫師會建議終止妊娠提早生產,而被迫提前出生的早產兒,多半會因為肺部尚未發育成熟,無法自主呼吸,必須仰賴呼吸器治療;也可能發生視網膜病變,甚至有視力障礙、視網膜剝離(全盲)、青光眼的風險。另外極低體重的早產兒也容易發生聽力障礙。最後,因為早產兒的腦部組織仍不成熟,容易出現腦室內出血、周腦室白質軟化症、缺氧、窒息等狀況,這些都會損傷腦部的中樞神經,甚至造成「腦性麻痺」。


美國核准幹細胞治療腦麻臨床 臍帶血是重要醫療資源


針對幹細胞治療腦性麻痺,目前美國FDA已核准超過27個臨床實驗。其中最知名研究來自美國杜克大學庫茲柏醫師(Dr. Joanne Kurtzberg),研究項目包含自體臍帶血幹細胞治療與異體臍帶血幹細胞治療。臨床結果證實,無論是自體或異體的臍帶血治療,對於受試病童肢體功能的改善皆有顯著提升,且副作用小,具有高度安全性。


在台灣,出生10個月即被診斷為重度腦性麻痺的王小弟,出生時幸運地儲存臍帶血幹細胞,後來在台灣醫療團隊、美國杜克醫學中心與再生緣生物科技科研團隊,三方攜手合作下,接受自體臍帶血治療,治療後3個月肢體動作即大有進步,成為亞洲首例以臍帶血回輸治療腦麻的個案。


王炯琅醫師認為,新生兒臍帶血是再生醫學中相當重要的細胞治療資源,過去30年國際間持續進行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治療的相關研究,證實對於腦性麻痺以運動障礙為主的神經發展性損傷疾病,改善狀況非常顯著。


特管辦法開放細胞治療適應症 為腦性麻痺病童帶來福音


王炯琅院長說,對於高危險妊娠,若意外有早產、腦傷、腦麻等情形,現在醫療很進步,父母也希望能讓寶寶接受更好的治療,目前幹細胞是前瞻具突破性的治療技術。新生兒臍帶血、臍帶、羊膜、胎盤都是非常珍貴的新生兒幹細胞來源,生產時若有機會規劃存下,是對未來健康風險的一大保障。


衛福部今年2月修正的「特管辦法」,逐步開放異體細胞治療適應症的臨床計畫申請,再生緣生物科技也將隨之引進杜克大學新治療技術,未來治療計畫經審核通過後,將使更多腦性麻痺患者受惠。


最後,王炯琅院長呼籲,如有家族遺傳病史者,由遺傳諮詢醫師做詳細諮詢,必要時接受染色體及基因檢測等遺傳診斷。懷孕後透過抽血檢測、高層次超音波檢查,搭配孕婦年齡、體重、胎次和測量血壓與定期的產檢,監測自己與寶寶的狀況,配合產前正確診斷,加上產前產後適當治療,絕大多數高危險妊娠的孕產婦還是可以確保母子平安,迎接新生命加入家族成員。


出生不足1500公克腦麻風險增20倍 高危險妊娠應慎防


更多NOW健康報導
▸首座機械外骨骼復健中心揭牌 桃園市長鄭文燦親臨體驗
▸「癌」友倍力GO!防癌知識大考驗,完成測驗好禮等你拿!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癌症患者不能缺少營養支柱 癌友營養補充補對了嗎?

相關推薦

【文/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 巫漢盟】「很多事情衝著我來,讓我感到透不過氣。」當新手媽媽誕下生命,迎接而來的不是喜悅,而是充滿焦慮與擔心,更不期待未來的一切,很有可能是產後憂鬱找上門。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女性產後情緒低落大約占5至8成,產後憂鬱症大約1至2成,這次阿包醫生來跟大家聊聊產後憂...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醫師,小寶的左臉頰腫起來了!」蔡媽媽牽者小朋友走進診間,焦急地說。「腫多久了?」牙醫師問。「前幾天都在喊牙痛,結果今天起床就發現臉頰腫得像麵包。」蔡媽媽說。 小寶才張開嘴巴,便能看到幾顆顯眼的蛀牙,牙醫師一臉慎重地說,「他的蛀牙比較嚴重,而且細菌感染已經蔓延到臉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33歲劉小姐,四月初時因幾乎每天發作遍布全身會癢的丘疹且眼皮及舌頭也出現水腫現象,症狀已持續約兩個多月,因此到安南醫院兒科過敏免疫疾病中西醫合療門診治療,經檢查後診斷為不明原因之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合併血管性水腫。蕁麻疹分2類  急性大多會自行消退賴以修醫師表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新冠肺炎(COVID-19)影響了全球民眾的生活已持續接近兩年了,除了威脅生命安全,並帶來生理上的病痛。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的醫療團隊發現部分個案即使在病毒感染痊癒之後,仍然有持續數個月的殘餘神經精神症狀,包括失眠、憂鬱、疲憊、思緒模糊、記憶喪失、心悸等現象,學界稱之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