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原來如此,就是這幾種人會得癌症,真可怕!!快提醒家人朋友吧

原來如此,就是這幾種人會得癌症,真可怕!!快提醒家人朋友吧

幾年前,當有專家說,未來癌症會如感冒般普遍,當時就笑了,現在,越來越笑不出來了.. 

珍惜生命,遠離癌症!

很多人一聽到“癌症”這個詞,立馬談“病”色變。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病理和免疫學教授羅伯特·史萊伯發現,如果一
些不良生活習

慣維持10年,那你就會成為“癌症候選人”,因為在這10年中,癌細胞不僅產生,而且會發展壯大,最終攻城掠地,侵犯
身體其他器官。

成為“癌症候選人”是我們長期“不愛自己”造成的結果。

人的身體有60兆—100兆個細胞,我們作為這個“細胞共和國”的國王,學會關愛它們,渴了給它們水喝,餓了給它們適當的營養,累

了讓它們休息,才能減少它們轉變成癌細胞的機率。

有專家指出,如果減少以下五種不良生活習慣,就能將我們從“癌症候選人”的名單裡刪除。


第一種:老喝滾燙水 

很多人喜歡閒暇時泡杯功夫茶,殊不知,這現衝現泡“趁熱喝”的茶,可能為食道癌埋下隱患。 原因就在於,滾燙的水會燙傷食道黏

膜,引發口腔黏膜炎、食管炎等,時間久了,可能發生癌變。 

專家建議,食物或飲料如果覺得燙,千萬別性急往下嚥。 帶餡兒的食物可能外面不燙裡面燙,吃的時候尤其要當心。 

喝熱飲千萬不要用吸管 



第二種:蔬果吃得少 

大魚大肉吃不夠,蔬菜水果吃得少,已經成了現代人的通病。 千萬別小看這一生活習慣帶來的危害。 

由著性子吃一是會造成肥胖,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肥胖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多種癌症有關。 二是蔬菜水果含有很多膳食纖維,它

們能促進腸道蠕動,帶走有害物質。 不吃蔬菜水果,會增加患結腸癌的風險。 三是導致缺乏維生素。 

研究顯示,不吃胡蘿蔔的人比大量食用胡蘿蔔的人,肺癌發病率要高7倍;缺乏維生素A,患肺癌、胃癌的可能性很

大;葉酸與維生素B2缺乏,是食管癌高發的重要原因。 

專家指出,要保證身體需要,每天應吃400克以上的蔬菜,吃肉不要超過75克,體積相當於一副撲克牌大小。 粗茶淡

飯才是遠離癌症的最好辦法。 



第三種:老是憋大便 

想去大便,可偏偏工作太忙走不開,或一時找不到衛生間,只能使勁憋著。 一回兩回還行,時間長了,就會出問題。 

糞便裡含有硫化氫、糞臭素、膽固醇代謝產物等多種致癌物,在腸道裡積存久了,就會被重複吸收,刺激腸黏膜。 據調察,沒時間

排便已成為不少年輕人患上大腸癌的主要原因。 

專家建議,一定要抓住一天中“便意”最濃的時刻,一個是早晨起床後不久,一個是吃飯後。 便意一般只會持續幾分鐘,一旦錯過很

難再捕捉到。 早上實在沒時間排便,可以調整到較空閒的晚上。 

 
吃完晚飯後散散步,對腹部進行順時針按摩,然後無論有無便意,定時去蹲蹲廁所。 一般3—5分鐘沒有大便排出,就應該放棄,不

要長時間呆在廁所看書看報。 



第四種:夜晚不睡覺 

很多人因為工作不得不熬夜加班;還有人趕時髦,天天泡酒吧,成了晝伏夜出的“派對動物”。 英國科學癌症研究中心研究了世界各

地1000餘名30—50歲的癌症患者,發現99.3%的人常年熬夜,凌晨之後才會休息。 

專家指出,熬夜一方面會造成生物鐘紊亂, 

另一方面,夜間燈光會破壞人體褪黑素形成,而這是保護人體免疫功能的重要一環,缺少它容易讓白血病、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找

上門來。 熬夜最好不要超過12點。 

如果加班到凌晨,最好找一間窗簾有遮光布的房間睡覺,漆黑的環境有助於身體中褪黑素的生成。 



第五種:坐下不想動 

上班一坐就一天,回家陷在沙發里不想動。 千萬別以為久坐的危害只是傷頸椎、脊椎。 

德國專家指出,人體免疫細胞的數量隨活動量的增加而增加,久坐的人體內免疫細胞減少,大大增加患癌機率;日本醫學家發現,

胃癌患者大多平時吃得太飽和久坐不動; 

美國研究表明,久坐的人比常運動的人患結腸癌的可能性高40%—50%,男性還易罹患前列腺癌。 

專家指出,工作每2個小時,必須起來活動15分鐘以上。 


您所看到的,也許正是別人所需要的。您的一次轉發、可以幫助更多的人.....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佐慈報導)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原因未明的慢性發炎疾病,好發於20~40歲年輕人,患者大部分最先察覺到的症狀為下背晨間僵硬和酸痛,經常會先誤認是生長痛或運動痠痛,藉由活動伸展會獲得改善;相反的,若不動、長期休息症狀則會更嚴重。少部分患者的初期症狀則以兩侧腳後跟或足底慢性疼痛、眼睛發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財團法人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第十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得獎名單揭曉,並於本月19日頒獎,頒獎典禮上多位產官學界貴賓應邀出席,包括副總統吳敦義先生、立法院王金平院長、國家衛生研究院龔行健院長、行政院科技部生命科學研究發展司蔡少正司長、中央研究院吳成文院士、伍焜玉院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去年一名父親在確診為癌症末期時,其子女得知了器官捐贈的資訊,也知道器捐卡同意書必須本人簽名,為了顧及父親的感受遂未提起。有天長期在安寧病房擔任義工的姑姑到院探訪,就告訴父親,「我們到這個歲數,以前也沒對社會有何貢獻,不然等我們以後走了,就把身體可用的器官捐出來,您覺得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台北醫學大學研發抗癌新藥「MPT0E028」,經動物實驗發現,可對抗肝癌、肺癌、大腸直腸癌、血癌、淋巴癌、胰臟癌、乳癌、攝護腺癌等8種癌症,目前已進入第一期臨床實驗,預計明年進入臨床二期試驗,新藥最快5年後上市。台北醫學大學癌症生物學與藥物研發博士學位學程副教授潘秀玲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