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戴口罩悶熱讓鼻塞患者難呼吸 鼻整形功能矯正兼顧美觀

戴口罩悶熱讓鼻塞患者難呼吸 鼻整形功能矯正兼顧美觀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全民防疫,人人口罩戴好戴滿,除了容易讓下半臉毛孔阻塞不透氣、產生問題皮膚,對於某些鼻塞患者更可能感覺悶熱而不適,至今醫護人員施打2劑疫苗的涵蓋率大幅提高之際,也讓不少患者較能安心到專科醫療院所解決鼻病問題,若對原本的鼻形不滿意,還能一併進行鼻整形的美觀矯正,一次到位。


鼻整形手不只為了美觀 功能性手術改善鼻塞與呼吸障礙


許多人認為鼻整形手術只是為了美觀,事實上,鼻整形手術的目的可分為「功能性」和「美觀性」2個層面擁有20多年鼻部手術經驗的陳建業醫師說明,針對鼻過敏患者,多半會採藥物、噴劑、服藥,或雷射、電燒等治療方式,但有些患者因鼻中膈彎曲與下鼻甲肥厚,必須透過功能性手術治療來改善鼻塞與呼吸障礙等問題;至於美觀部分則涵蓋山根塌陷、朝天鼻、鼻翼調整、外傷重建和唇顎裂患者2次矯正等範疇。


西方引進分段式結構性鼻整形長達100多年歷史,韓國20多年、台灣約15年,陳建業醫師指出,坊間較少提及結構性鼻整形術後會因為癒合的結果,為求盡善盡美,約20至30%需進行小幅度修復,通常會在鼻形穩定下來、若有不滿意的細節,待術後3至6個月再進行小幅調整。


美觀與功能雙重需求可先做這項 如何挑選材質有一套


針對想徹底改善鼻子外觀和功能性有雙重需求的患者,建議先隆鼻整形、再接著執行功能性的鼻整形手術會更順暢、少難度對此,陳建業醫師解釋,這是為了避免修剪肥厚下鼻甲時易出血較不利於隆鼻操作,此外,東方人的鼻骨通常較大、鼻翼較肥厚,鼻孔多呈圓形,藉由隆鼻手術先將鼻部墊高後,鼻孔變成斜橢圓形、鼻腔空間相對開闊。對於經驗豐富的鼻科醫師而言,除隆鼻整形需1.5至3小時不等,操作功能性鼻整形手術僅約15分鐘即可完成。


現今隆鼻整形材料多元,包括:自體肋軟骨、異體肋軟骨和假體材料等,有時為達更完美理想的鼻形也會採不同材質併用。選擇自體肋軟骨的好處是鼻形自然、極少發生感染與排斥問題,缺點是長期會因與自體組織結合而部分吸收,需進行第2次磨平或墊放軟骨等小幅度的修整;異體肋軟骨術後的材料吸收因人而異,好處是身體可以少挨一刀,但材料取得來源須合法;至於假體則有Goretex、卡麥拉、矽膠等外來材質可供選擇,好處是取材及放置容易,不會產生部分吸收且形狀穩定,但術後易產生發炎問題,若嚴重感染恐須歷經多次清除手術。


韓式分段式結構鼻整形成主流 除了美觀術後照護更需注意


鼻整形需同時兼顧額鼻角和鼻唇角的小細節,才能增添側臉線條更柔美、迷人,其中以大陸女星楊冪、劉亦菲,和能歌善舞的新疆美女哈尼克孜堪為典範。隨著鼻整形術式的日新月異和現代人審美觀升級,對於鼻整形的訴求不再僅是單純墊高,韓式分段式結構鼻整形為現今主流術式,主要涵蓋鼻樑、鼻尖和鼻小柱3部分陳建業醫師進一步分析,男性鼻形線條剛直,女性鼻形則應有上寬下窄的弧度。


最後,陳建業醫師也提醒,鼻整形術後7至10天須回診拆線,應遵照醫囑不須刻意於傷口塗抹藥膏,2周傷口忌碰水,不碰菸酒。值得注意的是,臨床上遇有1名患者未碰水,卻因為追劇哭得唏拉嘩啦,結果鼻水沾到傷口,反而延後癒合時間、產生發炎現象,民眾也需多加留意。


更多NOW健康報導
▸久沒運動太逞強恐運動傷害 增生療法早日恢復跑跳自如
▸「圓規」帶來豪雨汗皰疹患者叫苦連天 中醫調理斷病根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社團法人台灣髓緣之友協會日前舉辦「希望相髓,築夢踏實 白血病衛教講座」,邀請臺大醫院血液腫瘤科唐季祿醫師、李啟誠醫師、林建廷醫師,以及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張明志醫師,分享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與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衛教與治療,吸引近百名病友熱烈參與! 與會醫師指出,隨著醫療科技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新生兒易有黃疸 家長們應多觀察一名早產24周的嬰兒,因極度早產、體重過輕,出生後就住進新生兒加護病房,但其間發現這名嬰兒黃疸值為10,即使照光治療4小時後仍未達療效,所幸改以黃疸換血治療,目前已獲得控制;成大醫院小兒部醫師陳東華指出,極度早產兒的黃疸若接受照光監測仍未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瘧疾快速診斷篩檢只需一小滴血,即可偵測特定瘧原蟲抗原;國外研究發現,寄生蟲盛行率高的國家,積極使用瘧疾快篩,反而導致陰性族群的抗生素使用量,呈現增加的趨勢,此研究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MJ)。瘧疾快篩檢驗陰性者 抗生素用量高出21%此研究回顧9項亞洲及非洲的觀察性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30多歲的男性卡車司機,因工作每天都在高速公路上南來北往行駛,開車過程須保持高度專注。但本身罹患慢性蕁麻疹的他,曾服用傳統抗組織胺控制病情,卻在行車途中打瞌睡,驚醒後冒出一身冷汗;為了安全,雖然擔心蕁麻疹復發,卻還是自行停藥。停藥後蕁麻疹便不時發作,常常在開車時全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