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瘧疾快速診斷篩檢 抗生素用量大增

瘧疾快速診斷篩檢 抗生素用量大增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瘧疾快速診斷篩檢只需一小滴血,即可偵測特定瘧原蟲抗原;國外研究發現,寄生蟲盛行率高的國家,積極使用瘧疾快篩,反而導致陰性族群的抗生素使用量,呈現增加的趨勢,此研究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MJ)。

瘧疾快篩檢驗陰性者 抗生素用量高出21%

此研究回顧9項亞洲及非洲的觀察性與隨機試驗,遍及阿富汗、卡麥隆、甘納、奈及利亞、坦尚尼亞及烏干達等地區,研究對象超過50萬名有急性發燒病癥的兒童與成人。

研究結果顯示,進行瘧疾快速診斷篩檢的地區,盤尼西林、磺胺類、四環黴素及甲硝唑的抗生素使用量高出21%;而快篩族群中,結果呈陰性者,約有69%取得抗生素處方,陽性者僅約40%。

多數瘧疾快篩病患 不需使用抗生素

研究者、倫敦大學衛生與熱帶醫學院教授海蒂・霍普金斯表示,研究顯示,大部份進行瘧疾快篩的病患,其實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尤其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下,不建議對不明原因、且不嚴重的發熱性疾病,進行經驗性的抗生素療法。

避免抗生素濫用 引進快篩有前提

為解決抗生素濫用的問題;海蒂・霍普金斯教授認為,雖然快速診斷篩檢傳染性疾病,可以有效改善資源稀缺地區的治療情形,但從瘧疾快篩的研究結果證實,在效益極大化的情況下,才適合引進。

名詞解釋:

瘧疾:

是一種由瘧原蟲所引起的傳染病,全球每年感染人數約2.07億,死亡人數約62.7萬人。196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臺灣列入瘧疾根除地區;然而,在一些熱帶地區,瘧疾仍為常見的重疾。感染瘧疾早期的症狀與一般感冒類似,最主要的症狀為發燒、畏寒接著冒冷汗。如果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及顫抖、發燒及出汗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脾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及昏迷。(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介紹)

延伸閱讀

1.參考文獻:Heidi, H., et al. Impact of introduction of rapid diagnostic tests for malaria on antibiotic prescribing: 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and randomised studies in public and private healthcare settings. BMJ. 2017; 356:j1054.

2.參考文獻:Johansson, E. W., et al. Do rapid diagnostic tests improve overall quality of care?.BMJ. 2017; 357: j2290.

3.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 
4.《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428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日前在俄羅斯出發,經日本返台96人,今(29)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確認當中1名新冠病毒檢驗陽性,台灣新增1名境外移入個案,其他95人都確認陰性隔離檢疫中。另外,遠洋漁船今日第1艘船回港,船員52位全數入住防疫旅館,目前預估遠洋漁船入境最高峰會有2,500人需要防疫旅...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入夏後,天氣經常陰晴不定,氣溫變化較大,以致許多商界名人、知名演員皆死於心血管疾病,令人惋惜。心臟學會理事長暨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黃瑞仁提醒,如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死因統計,心臟病位居國人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醫生,我覺得我得了疫情焦慮症!」55歲陳太太一踏進診間就自述每天的心情隨著確診人數起伏,出門在外隨時害怕別人不戴口罩或咳嗽;頻繁的洗手噴酒精,手都脫皮了,還是忍不住一直清洗,戴口罩帶到耳朵痛也不敢脫下來。近期更是整天心神不寧、無法專注、晚上都緊張睡不好,睡醒都全身痠痛、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44歲的詹先生,近期視力突然變差,幾乎僅能用左眼視物,檢查後更發現近視突然暴增至700度,經醫師診斷為早發性白內障,雙眼視網膜嚴重裂孔且有退化問題。高度近視拉長眼軸 雷射修補視網膜急剎車收治案例的眼科診所院長黃宇軒醫師說明,詹先生高度近視造成眼軸拉長,使眼球壁各層組織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