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外骨骼機器人設備協助復健 為中風患者帶來行走新希望

外骨骼機器人設備協助復健 為中風患者帶來行走新希望

【NOW健康 林詩恩/新竹報導】60歲的林先生跟往常一樣外出上班,卻在工作中不慎被重物砸到背部,導致雙側膝蓋與腳踝無法動彈、大小便失禁,就醫後醫師判定應該是重物壓迫造成的組織水腫,等水腫消退就能恢復功能。然而隨著時間過去,下肢力量並無好轉,1個月後遂至新竹台大分院求診骨科部主治醫師蘇盈豪。


歷經1個月積極復健 膝蓋部分肌力及動作逐漸改善


經X光及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林先生脊椎骨折合併脫臼且有脊神經受損,隨即安排手術治療。術中神經探查發現,支配腳踝的神經已斷裂,蘇盈豪便向其家人解釋,控制腳踝的腰椎神經已斷裂,且錯過治療黃金期,未來腳踝部分的肌力恐無法恢復。


術後1周轉到復健病房繼續復健治療,在復健部陳虹彣醫師、楊順如專科護理師、楊榮真物理治療師、劉伃書職能治療師與4B護理團隊細心照料協助下,經過1個月積極復健後,其膝蓋部分肌力逐漸改善、動作功能漸漸恢復,甚至連尿管都能順利移除,雖然出院時只能在旁人協助下勉強站立,但是林太太依然非常感謝新竹台大分院醫療團隊的照護。


傳統復健不易在早期施行訓練 病人練習次數明顯不足


新竹台大分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林樞寰表示,獨立行走是人類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功能,喪失此能力會對病人、家庭造成嚴重影響。許多神經方面的疾病,例如腦中風、腦外傷、脊髓損傷、腦退化性疾病等會造成肌肉無力、肌張力異常、本體感覺喪失及平衡障礙,進而影響病人行走能力。


根據文獻上的研究報告顯示,最有效的復健治療是要早期介入、主動參與、多感官刺激、強度要足夠、反覆練習、且要以目標訓練為導向。傳統的復健治療主要由治療師進行,很多肢體癱瘓嚴重的病人,不容易在早期施行站立行走訓練,且病人往往在治療結束後,回到病房就難再繼續練習,因此練習次數明顯不足。


高科技機電整合步態訓練系統 及早啟動步行練習


林樞寰說明,為提升治療品質,近期新竹台大分院特地引進新型機器輔助行走復健治療設備,此設備是1台高科技的機電整合步態訓練系統,其延伸外骨骼的踏板,在病人膝蓋、髖骨與腹部提供穩定的支撐,建立步態訓練與抗重力肌肉訓練雙重治療機制。希望藉由機器輔助行走訓練設備,讓病人可以及早進行重複而精準地步態練習,將步態訓練帶往自動化模式,提升病人行走相關的能力,亦可減輕治療師人力與體力的負擔,擴大醫療資源效益。


復健部物理治療師楊榮真表示,依據醫學文獻的研究發現,經由傳統復健運動治療,再加上機器輔助訓練,會比單獨採用傳統復健治療更能達到獨立行走目標。希望能透過復健運動訓練後,輔以自動化行走訓練模式,經由視覺與本體覺的回饋,促使神經肌肉重新再教育,讓病人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及早啟動步行練習。


林先生在出院後仍繼續接受門診復健訓練,藉由機器輔助行走復健治療設備的訓練後,目前可以在復健治療室中雙手扶著平行桿自行移動腳步,林先生開心地表示,該設備讓他重新體驗走路的感覺,對自己病情的恢復也充滿盼望,感謝新竹台大分院醫療團隊的協助,使其心中的陰霾一掃而空。


更多NOW健康報導
▸長庚醫院將展開第3劑混打試驗 含高端、莫德納、BNT
▸早上醒來喉嚨乾是感冒? 鼻過敏導致慣用口呼吸惹的禍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新冠肺炎病人暴增,紐約有醫院正研究共用呼吸器,解決設備不足問題。不過美國多個醫學都發表聲明,反對共用呼吸器。12日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專家研討會上,北榮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表示,當共用的病人病情不同時,呼吸器該分配給誰?台大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古世基則指出...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每年的4月17日為「世界血友病日」,為喚起大眾對於血友病的正確認知,當日世界各地皆會舉辦活動,讓血友病醫護人員及患者共襄盛舉。2020年活動日主題定為「GET + INVOLVED」,希望提升大眾的關注,給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然而台灣民眾對血友病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惠虹報導】一名42歲的曾小姐(化名),因為不孕症求診,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不孕科醫師做了第一次不孕手術當中,發現左邊卵巢長了惡性腫瘤,立刻轉診至婦癌科治療。收治該病例的婦癌科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原本想為曾小姐採取保育療法,開刀切除左側卵巢、保留右側卵巢,卻又發現其右側卵巢附近、以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