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及早用胰島素增敏劑 糖友可降「心」風險

及早用胰島素增敏劑 糖友可降「心」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最主要的死因!對於糖尿病患該如何去除「心」腹大患?中山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林中生教授指出,糖尿病人中有七至九成都有高血壓,高血壓病人則有一成五會伴隨高血糖,其共同機轉則是胰島素阻抗性造成,以致於易出現心血管粥狀硬化;所以,在治療糖尿病時,不只是要降血糖,也要治療胰島素阻抗,及早使用胰島素增敏劑,可以使治療效果更好。

林中生教授進一步說明,台灣大多數糖尿病患者皆為第二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病理因素為「胰島素阻抗性」及「β細胞功能缺陷」;若胰島素阻抗性增加,置之不理,會使血液變得更加黏稠,對血管內皮細胞造成發炎,以致於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所以若要降低糖尿病患的死亡率,避免心血管疾病為當務之急。

林中生教授強調,目前多數糖尿病藥物主要以刺激胰臟分泌更多胰島素,來維持正常的血糖值,但卻可能導致胰臟β細胞過勞死,進而得提早打胰島素;而胰島素增敏劑則可以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來達到改善胰島素的阻抗性,提高體內葡萄糖利用率,持續穩定控制血糖值,甚至有可能一生不用打胰島素,並能降低併發症風險。至於糖尿病患何時該使用胰島素增敏劑治療?林中生教授認為,越早開始越好,在餐前血糖達到110時就可使用。

德國科隆大學Erland Erdmann教授並表示,根據PROactive研究臨床成果顯示,在5,238名第二型糖尿病人中,使用胰島素增敏劑治療,可降低心臟病致死率、心肌梗塞以及中風的風險達16%;另外,針對高危險且曾經發生心肌梗塞的2,445名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進行試驗,可明顯降低心肌梗塞再發的風險達28%,可有效使第二型糖尿病患遠離心血管疾病威脅。

林中生教授並提醒,蘋果型肥胖是第二型糖尿病高危險群,肚子內臟脂肪太多,使得脂肪細胞變性並分泌過多游離脂肪酸,以致會產生胰島素阻抗性,不但肌肉骨骼會受影響,胰臟分泌胰島素功能會減少,血糖與血壓都會上升;而減重則有助減血糖,研究並發現,只要減重5%就可使血糖下降,甚至用藥量及種類都可減少。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4944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經常熬夜加班的王小姐,原本是小鳥胃的她,食慾卻越來越強,半年後胖了10公斤,王小姐的案例,也是多數上班族的煩惱,為何熬夜會使食慾大增?因為夜晚睡覺時,體內會分泌一種由「脂肪細胞」所產生的化學物質──瘦體素(Leptin),身為肌力與體能教練的吳皓宇營養師說,瘦體素可抑制...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首例兔熱病本土確定病例。國內自2007年將兔熱病列為法定傳染病監測,迄今共通報確診2例,另1例為2011年自美國境外移入。疾管署提醒,兔熱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民眾應避免接觸野兔、囓齒類等野生動物,著長袖衣褲或使用驅蟲劑以避免受節肢動物叮咬,如有出現高燒...

閱讀詳情 »

2021.09.10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9月10日為止,已經有839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10)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新增7例新冠肺炎個案,分別是2例本土與5例境外移入,死亡個案增加1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新增本土個案都與新北市Delta群聚初步判定無關,感染源持續追查中。 ▲9月10日新冠肺炎新增個案狀況。(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