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口腔癌常悄悄的來! 醫師教你趁刷牙時看懂「癌來了」5大徵兆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62歲的歌手陳昇臉書自曝「口腔有腫瘤,已立即做手術處理」取消了年年如一的跨年演唱會,消息一出,令不少歌迷意外,事實上,口腔癌徵兆常被忽略,醫師提醒,口腔癌臨床表現有一些症狀,民眾可利用每一天刷牙時,照鏡子自我檢查有無「破、斑、硬、突、腫」。

在台灣,口腔腫瘤型態多樣,分為良性與惡性,其中最令人聞之色變的就是口腔癌了,在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中位居十大癌症第5位、男性癌症的第4位。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口腔醫學科主任周怡江表示,口腔癌是發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總稱,9成屬於鱗狀上皮細胞癌,而口腔癌又有3大元兇!這些危險因子分別為檳榔、吸菸、喝酒,又以檳榔的致癌性最強,檳榔子已是國際認定的第一類致癌物,加上嚼食的動作,化學性及機械性刺激,全都增加細胞癌變機率。

進一步分析國內癌症登記統計也可看出,口腔癌男女發生比例約為9比1,正與嚼檳榔人口多數為男性有關。而研究顯示,嚼檳榔導致口腔癌的發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如果合併抽菸,增為89倍;若再加上喝酒,罹癌風險上升至123倍。

周怡江說,高風險族群須定期檢查,可降低口腔癌26%死亡風險。目前健保補助30歲以上有菸檳(含已戒檳)行為的民眾(原住民為18歲以上),每2年1次免費口腔黏膜檢查,有篩檢需求者可多加利用。

周怡江指出,口腔癌區分4期,早期發現並治療,0至1期的5年存活率有8成;若3、4期才治療,5年存活率將一口氣掉到5成、3成。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第3期視病情輔以放射線及化學治療,第4期就需手術及放射線、化學治療。臨床有些病人會嘗試吃偏方或草藥,反而耽誤治療時機,是醫師口中千萬不可犯的大忌。

醫師提醒,口腔癌臨床表現有一些症狀,民眾可利用每天刷牙時照鏡子自我檢查有無「破、斑、硬、突、腫」:

破:口腔黏膜是否光滑柔軟,完整無破洞。如果口腔黏膜潰瘍超過2週未癒合,應就醫檢查。

斑:口腔黏膜顏色是否正常。正常為均勻的粉紅色,若出現白斑、紅斑,要特別當心。

硬:嘴巴開合有無困難,舌頭是否活動自如。

突:口腔黏膜表面有無不規則突起。

腫:臉或頸部有無腫塊或兩側不對稱。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每37分鐘1台灣女性罹乳癌 2年1次「這樣做」揪出8成早期癌保命

瘋賞櫻全台「足底筋膜炎」病號跟著大增! 怎麼了?醫點出3大風險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靜心・淨心》既是秋也是夏,排濕多喝溫開水…洛桑醫師推立秋養生「三要點」… 持續高溫、午後局部豪雨,有時還有颱風,不翻月曆八月七日還真不知道秋天來了。這樣的立秋「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南方人感受不到秋意,只有北方的梧桐率先貢獻幾片葉子,算是展現迎秋的誠意。人家都說...

閱讀詳情 »

▲(照/國衛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拚國產疫苗抗新冠肺炎,國衛院今年初就投入開發,繼7月選定DNA疫苗作為開發主軸之後,國衛院今(10)日進一步發表DNA疫苗在倉鼠的初步動物實驗結果,施打疫苗後的倉鼠不僅體重與活動力不受明顯影響,且肺臟病毒量亦大幅下降,針對疫苗產生的保護效果,研究...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立法委員陳椒華及劉建國國會辦公室今(10)日於立法院聯合舉辦「事業廢棄物管理失控如何補破網」公聽會,針對台灣年產生量約1800萬公噸(不含建築廢棄物、廢土及農業廢棄物)的事業廢棄物,多年來頻發生各類事業廢棄物非法棄置而污染農地、河川地、海岸等生態敏感區,尤其農地是食...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何豪毅/台北報導 國人用藥安全有待政府給予更多關注。民進黨立委高嘉瑜今(10)日與《中華民國藥物過敏關懷協會》共同召開記者會,公布大批藥物嚴重過敏產生的「史帝芬強生症候群」及「毒性表皮壞死症」案例,呼籲政府將藥物不良反應納入重大傷病項目,並希望能擴大藥物基因檢測,保障用藥安全。 高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