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台灣平均每11分13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尋求癌症治療的可能,「這項理論」竟出現奇蹟式的好轉...

【台北訊】癌症蟬聯34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榜首,癌症治療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知識。《公視主題之夜》節目在512日週五晚間十時播出紀錄片《抗癌新紀元》(Cancer: The New Trail Blazers),深入探討一條曾被忽視多年的取徑:新陳代謝,來重新思考癌症治療的可能。映後,該節目邀請投入癌症研究近半世紀的中研院院士龔行健,與主持人蔡詩萍進行深度對談,分享國衛院和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調控癌細胞代謝的基因JMJD5PKM2

台灣平均每11分13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尋求癌症治療的可能,「這項理論」竟出現奇蹟式的好轉...

在台灣,平均每1113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癌症死亡人數占全部死亡人數近三成。更令人擔心的是,自1990年開始,台灣的癌症發生率逐年攀高,發生人數與死亡人數增加的速度,都讓醫療科技跟不上。

癌症的威脅與日俱增,然而,癌症的治療卻陷入了瓶頸。從最初的切除、放射性治療、化療,到1990年末針對癌症基因的「標靶治療」,標靶治療比化療對身體的衝擊較輕緩、副作用較少,但往往只有一開始治療效果極佳,一段時間後,癌細胞就會開始產生抵抗性,找到新的方法來增生,讓癌症治療變成永無終止的循環療程。

台灣平均每11分13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尋求癌症治療的可能,「這項理論」竟出現奇蹟式的好轉...

1970年代,美國生物學家米娜畢索爾的研究指出,癌症是由特定細胞和環境交互作用所引起。在顯微鏡下,這些癌細胞基因並不是固定的,它們依照周遭環境而不斷變化調整,是因為整體平衡的破壞,給了癌細胞成長的條件。

台灣平均每11分13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尋求癌症治療的可能,「這項理論」竟出現奇蹟式的好轉...

十年前,醫學界重新關注一個曾被世人遺忘的癌症治療取徑:新陳代謝。這早在1920年代,就由榮獲諾貝爾獎的德國生物學家奧托瓦爾堡所提出。這牽涉到細胞的進食方式,以及它們能否消化所吸收到的養分,例如糖、脂肪及蛋白質。龔行健補充說:「米娜畢索爾所指的『環境』就是現在所指的『養分』。」

新陳代謝取徑的基本論點是,一個正常細胞吸收了葡萄糖,在第一階段會被分解,再經由線粒體利用氧氣做轉換,如果一切運作正常,養分就會燃燒,轉換成能量;然而,癌細胞的運作就像是因缺乏氧氣而無法燃燒葡萄糖,導致發酵及持續的細胞分裂,即所謂的「瓦氏效應」。

然而,有什麼方法可以「讓癌症細胞餓死」?免疫學家研究百種以切斷細胞對葡萄糖作用的藥物,發現早在1960年代就已上市的糖尿病用藥「每福敏」,具有抑制肝臟生成葡萄糖的效果,如今被運用在癌症實驗上,藉此切斷癌細胞食物供應,減輕了實驗老鼠75%的腫瘤負荷,成效顯著。

在法國南特,更有一群癌症患者在現行的癌症療法反覆進行之下,幾乎對所有療法都產生抗性,已經沒有可用的「合法」療法,在「恩慈使用」的規範下,接受舒瓦茲醫生以新陳代謝理論為出發點的藥物治療,竟出現了奇蹟式的好轉。

紀錄片《抗癌新紀元》在512日週五晚間十時於公視主頻播出,514日週日下午一點於公視3台播出。

《公視主題之夜》節目播出紀錄片《抗癌新紀元》宣傳短片

台灣平均每11分13秒就有一人因癌症死亡!尋求癌症治療的可能,「這項理論」竟出現奇蹟式的好轉...

相關推薦

便利的消費環境、多樣的優惠折扣及吸引人的產品廣告,雖滿足民眾購物需求,卻也暗藏膨風陷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107年度監控電子媒體宣播之廣告,查獲違規次數排名前3名者,分別為台灣綠蜂膠、芙婷寶DT56a及聚安堂天王補心丸。 食藥署去年度監控電子媒體(電視、電台、網路)廣告計10,255件,共查...

閱讀詳情 »

看似小小的傷口,也可能要人命!55歲的趙先生從事室內裝潢設計,日前在工地監工時,左腳掌踩到鐵釘刺傷皮膚,雖然只是小傷口,但他很有警覺,立即就醫施打破傷風疫苗,經包紮敷藥處理後返家,傷口狀態良好。 原本已癒合的部分卻在受傷10天後開始出現紅腫熱痛,明顯感染,至醫院就醫接受口服抗生素治療,但腳掌仍舊紅...

閱讀詳情 »

由馬偕兒童醫院與基隆愛樂合唱團主辦的「看見幸福」音樂會,院內20位癌童戴著名人張小燕特別準備的「抖音帽」,與家長、馬偕照護團隊,以及聯合雙下巴重唱團、陶笛阿志、台北陶笛樂團、豎琴獵人李哲音、大提琴家鄭雅云等熱心表演團體一同演出,溫馨大合唱時歌聲交雜著淚水與歡笑,讓活動圓滿且特別有愛。 馬偕兒童醫院...

閱讀詳情 »

大部分女生都有保養肌膚的習慣,即使懷孕也想做個美美的孕婦,除了原本臉上的保養,在腹部也會塗抹妊娠乳液,不過,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發現,懷孕婦女使用留滯型個人保養護理產品頻率越高,尿液裡的塑化劑代謝物濃度也會變高,增加寶寶過敏體質機率。 留滯型個人保養護理產品為何?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王淑麗研...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