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台灣洗腎率居全球之冠 統計顯示糖尿病為主因

台灣洗腎率居全球之冠 統計顯示糖尿病為主因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根據美國腎臟登錄系統(USRDS)2020年發布的年報指出,台灣末期腎臟病的盛行率及洗腎率皆全球之冠,而其中約有五成是因為糖尿病腎病變所致。醫師提醒,糖尿病雖然屬於慢性病,但若長期放任血糖波動,當心糖尿病併發症來的又凶又狠,重創腎功能!  

知名家醫科診所游淨惠醫師表示,血糖控制與腎功能息息相關,若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腎臟在被迫長期處理高血糖血液時,將造成腎臟內負責過濾血液、排除毒素的腎絲球出現病變,逐漸喪失正常功能,加上糖尿病患者經常合併高血壓、高血脂等同樣會傷害腎臟的共病,恐加速腎臟功能衰退。因此,建議患者應及早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維持每3至6個月安排腎功能檢查,特別是尿液中偵測到微量白蛋白的患者更要提高警覺,務必儘速與主治醫師討論對策,積極治療血糖以減緩腎功能下降速度,避免腎功能的破壞。

胰島素為糖尿病「治腎」關鍵 醫盼糖友破除迷思  

台灣洗腎率居全球之冠 統計顯示糖尿病為主因

部分患者誤以為胰島素與洗腎有關,其實抗拒治療才是造成洗腎的元兇!游淨惠醫師解釋,部分患者常以沒有症狀為由而輕忽治療,結果送醫時往往已出現腎病變等相關併發症,由於口服降血糖藥物需要經過肝腎代謝,腎病變末期患者只能依靠不會造成腎臟負擔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不過這群患者的腎功能衰退嚴重,還是得藉由洗腎維持身體正常運作。因此,對於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來說,及早使用胰島素反而又助於加強血糖控制,遠離洗腎的結局。

此外,對於服用口服藥後血糖仍未改善的患者,會先審視其飲食與用藥的狀況,必要時也建議以胰島素積極介入。今年(2021)恰逢胰島素發明100周年,游淨惠醫師進一步說明,胰島素自發明以來不斷改良至接近人體的成分,根據不同類型可分為長效胰島素與速效胰島素,過往糖尿病患有時一天需要注射高達4次不同類型胰島素,以分別穩定飯前血糖與飯後血糖,現階段已有複方劑型的胰島素,一天一次即可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大幅提升治療的便利性,也有控制體重的效果,建議患者就自身狀況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選擇。

防疫同時應兼顧血糖監測 「醫」起挺過新冠肺炎疫情

游淨惠醫師舉一名60多歲患者為例,他應酬不斷加上作息不固定,也未規律使用胰島素,就醫時不僅糖化血色素高達9%,尿液檢查也顯示出糖尿病腎病變初期症狀-微量白蛋白尿,判定為洗腎高風險患者,所幸,經醫師評估改用複方胰島素,糖化血色素順利控制在7%以下,他也對便利的治療方式感到相當滿意。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游淨惠醫師也提醒,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在防疫的同時也應該落實血糖監測,建議採取配對血糖的方式監測飯前與飯後血糖,若兩數值差距過大應向主治醫師反映,現在許多診所有推動視訊看診或電話看診服務,患者可以線上與醫師討論血糖狀況,希望每位患者都能好好控制血糖,順利挺過這波疫情。


台灣洗腎率居全球之冠 統計顯示糖尿病為主因

MAT-TW-2100851-1.0-06/2021

【延伸閱讀】

胰島素一百周年 醫師破除胰島素四大迷思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62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兒童及青少年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若無穩定治療,約60%患者症狀將延續至成年,對認知學習、人際相處、職場表現等有重大影響。國際ADHD 專家-台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高淑芬醫師表示,數十年實證研究顯示藥物治療可以有效減少症狀,並在課業、同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今年70歲的楊老先生(化名),近期因為攝護腺癌細胞轉移骨頭,全身性的疼痛導致寸步難行,即使吃了高劑量止痛藥也沒效,所幸在接受新型放射性同位素治療後,大幅改善生活品質。新型放射性同位素治療夯 副作用低精準治療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醫師表示,針對晚期攝護腺癌骨轉移症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我是一位眼科醫生,也是一位乾眼症患者,所以也了解乾眼人的感受。」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部賴俊杰醫師說道,對於乾眼症患者來說,眼睛只要遇到環境刺激,例如:低溫、乾燥、空氣汙染等,或是用眼習慣不良就可能使乾眼症狀加劇,此外臨床上也有民眾因為眼睛手術加重乾眼症,他呼籲不要害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秋冬之際,氣溫逐步下滑,早晚日夜溫差大的影響,導致人體血管快速收縮,容易引發心臟及周邊血管疾病,此時若是沒有及時加以正確診斷治療,最壞的狀況有可能會導致組織壞死,面臨永久失雙足的悔恨。下肢血管疾病分動脈與靜脈兩種 影響部位不同病徵也不同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任陳志成...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