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台灣醫界不敢說的醫療真相!日醫:接受治療反而提高死亡風險,為什麼?

接受治療反而提高死亡風險

日本有幾位公開主張「團體健檢無用論」的有識之士,其中一位就是近藤誠醫師。

近藤醫師在著作《健康檢查做不得》(やってはいけない健康診断)書中,

講述了在芬蘭進行的一項對照實驗。該實驗的受試者(以日本的健檢標準來說)都是應該接受治療的病患。實驗人員將受試者分為「治療組」與「非治療組」,十五年後比較兩組的存活率。

受試者是從四十至五十歲的上班族當中,選出一千兩百名符合以下任一條件者。符合這七項條件中的任一項,都表示此人可能正處在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收縮壓160∼200mmHg

舒張壓95∼155mmHg

總膽固醇270mg/dl 以上

中性脂肪150mg/dl 以上

超出標準體重一二○%以上

一天抽十根菸以上

葡萄糖耐量測試,一小時血糖值162mg/dl 以上

 

以上條件幾乎都是日本健檢的常見項目,只要符合其中一項,就等同「贏得」參與該實驗的入場券。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照舊過著一直以來的生活,不加以任何限制,為「放任組」;另一組則有醫療人員積極給予各種醫療建議和輔導,為「醫療介入組」。兩組人數相同。

實驗進行五年後,「醫療介入組」每四個月接受一次實驗人員的訪談,並且在醫療專業的生活指導下,服用高血脂或高血壓處方藥物。

實驗進行的十五年之間,死亡統計結果究竟如何呢?

台灣醫界不敢說的醫療真相!日醫:接受治療反而提高死亡風險,為什麼?

「放任組」的死亡人數總計四十六人,「醫療介入組」則是六十七人,後者的死亡率顯然比較高( 請參照表3)。而且根據原論文所述, 雖然「醫療介入組」罹患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的風險低於「放任組」,但若把定期服藥的管理繁雜、服藥引起的副作用等都納入成本考量, 再加上死亡風險升高, 該組受試者所付出的種種努力可說並不划算。

該篇論文最後做了如此結論:

「生活習慣病的預防必須從多重因素著手, 這已是無庸置疑的事實, 然而針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所採取的方法, 以及不同方法之間的交互作用, 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實在令人扼腕。

我認為,將這個實驗結果對照日本的醫療現況,可以證明健檢的缺乏意義,也暴露出民眾無法自主選擇醫療的可怕。

 


台灣醫界不敢說的醫療真相!日醫:接受治療反而提高死亡風險,為什麼?

本文節錄:【良醫才敢揭發的醫療真相:拒絕無效檢查,遏止過度醫療,拿回病主權的66個良心建議】一書/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和田秀樹

一九六〇年生於大阪府。東京大學醫學系畢業,精神科醫師。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研究所教授、川崎幸醫院精神科顧問、和田秀樹身心診所院長。同時也是升學考試顧問、評論家與電影導演,活躍於日本的醫療、教育和文化各界。

著作以精神健康等醫療相關為主,《不讓情緒左右人生的用腦術:日本精神科醫師教你60種練習,鍛鍊大腦額葉,停止抱怨焦躁,遠離憂傷煩悶》、《學會自戀,找回被愛的自己:放下「不允許依賴」的觀念,讓自己和他人都快樂的心理學》、《思秋期:逆齡抗老不生病,迎接幸福晚年的60個身心保養術》(以上皆為時報出版)等多部作品。

譯者簡介

胡慧文


台灣台南人。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曾任日商公司口譯秘書、電視台日劇翻譯、雜誌社駐日本專欄特稿撰寫、出版社主編與企劃編輯。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

相關推薦

▲從預防醫學角度,失智症預防得及早。(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張華安、李盛雯/專訪報導 在台灣,失智人口根據估計已經超過28萬,且國內調查顯示,有4分之1的民眾認為失智症無法預防,且有高達9成5的人都認為自己有一天可能罹患失智症,國內預防醫學專家、六順診所院長王新民提醒,失智症在台...

閱讀詳情 »

▲多年豐富看診經驗,醫師歸納出腦中風高危險特性。(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張華安、李盛雯/專訪報導 天氣冷了,要多加注意腦中風危機!但除了一般人熟知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患者是高危險族群之外,專司腦中風治療十多年的六順醫學診所院長王新民多年經驗觀察,提醒有以下幾類特性的人...

閱讀詳情 »

▲台灣心血管相關疾病死亡人數近來逼近癌症。(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張華安、李盛雯/專訪報導 台灣人離「心」危機並不遠,根據衛福部最新國人十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等與心血管相關的疾病死亡人數,加總已接近三成,幾乎和奪命第一位的癌症不相上下,但胸悶、胸痛就是要命...

閱讀詳情 »

▲賽諾菲「心達舒錠10毫克」疑似有異物混入。(照/食藥署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手邊正在吃賽諾菲「心達舒錠10毫克」的病人要注意了!食藥署今(17)日公布接獲「心達舒錠10毫克」(批號:U322)疑似有異物混入的不良品通報案件,有醫院藥師在調劑藥品時發現一顆藥品上出現不明「黑點」而通...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