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吃出來的胃癌?七個飲食壞習慣讓胃癌找上門

胃癌是東亞地區發生率相當高的癌症,台灣、日本、韓國等都是高發生率的國家。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平均每十萬人當中就有12~14人罹患胃癌,位居國內癌症第七名。

吃出來的胃癌?七個飲食壞習慣讓胃癌找上門

台灣的胃癌發生率之所以那麼高,跟國人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例如以下七種飲食習慣容易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

1、邊玩手機邊吃飯
現代人很多都是低頭族,幾乎無時無刻都在玩手機。但腸胃在消化食物的時候,需要大量的血液,所以在吃東西的時候,分心做其他的事情,都會搶奪走部分供給腸胃的血液,導致消化不良。

2、空腹吃水果
空腹的時候吃橘子、鳳梨等含大量有機酸的水果,會刺激胃黏膜。另外柿子也是不建議空腹吃的水果,因為含有柿膠酚、果膠、鞣酸和鞣紅素等物質,空腹食用容易和胃酸結合成,形成難以溶解的硬塊。

3、空腹喝咖啡
空腹喝咖啡,會刺激胃酸分泌,導致消化不良和傷害胃黏膜。

4、常吃隔夜餐
隔夜飯菜裡的亞硝酸鹽含量比較高,長期食用會在體內累積,容易誘發消化道相關癌症的產生。另外,將剩飯剩菜反覆加熱,也容易導致致癌物的流出。

5、愛吃麻辣食物
經常吃過辣的食物,會導致消化液分泌過多,誘發腸胃道黏膜充血、水腫,使腸胃道蠕動變得劇烈。

6、常吃加工肉品以及醃製食物
香腸、培根、臘肉、鹹魚等加工醃製類的食物,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長期食用容易在體內形成致癌物。瑞典科學家研究發現,每天每增加30公克加工醃製食品的攝取,罹患胃癌的機率會提高15%~38%。

7、愛喝烈酒
長期或一次大量引用烈酒,會傷害腸胃黏膜,久而久之容易導致胃出血以及胃潰瘍。


版權所有:好健康生活網HowHealtH
http://www.howhealth.org.tw/article-2961-1.html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詩茜/台中報導】9月1日各級學校實體開學!家長除了擔心疫情,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李宇正也提醒,最近因腸病毒就醫、住院的小病人呈現增加趨勢,提醒家長叮囑孩子戴口罩之外,也要正確洗手,萬一感染腸病毒,也要落實生病不上課,避免交叉感染。 夏季期間3級警戒 腸病毒案例幾乎加零 腸病毒往年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35歲李先生熱愛健身重訓,尤其喜歡挑戰大重量的臥推訓練。某次啞鈴臥推時,下放啞鈴不慎扭傷右手腕,瞬間的劇裂疼痛讓李先生痛苦不已。雖然休息數週,並接受多次復健治療,手腕仍然有痠痛問題,日常生活的開門、擰毛巾、開瓶等扭轉動作都會疼痛無力;經理學及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是手腕三...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疫情期間沒有辦法出國旅遊,許多人可能利用店商平台,購買外國零食滿足一下,今(1)日衛福部食藥署提醒,國內每天都在監測境外品警訊,區分成紅、黃、綠燈號,可以利用RSS訂閱功能,收到國際食品安全資訊。 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廖姿婷表示,食藥署每天都會收集包含美國、加拿大、日本等...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花蓮報導】2歲的梁小妹(化名)因連續1周發燒不退,到花蓮慈濟醫院進行檢查,經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骨髓幹細胞中心副主任暨小兒血腫科醫師楊尚憲診斷,確定罹患罕見的「噬血症候群」。在進行藥物治療後,梁小妹的病情逐漸穩定下來,楊尚憲醫師表示,在醫療團隊、梁小妹與家屬積極配合下,梁小...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