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吞嚥困難只能用鼻胃管? 胃造瘻成新選項

吞嚥困難只能用鼻胃管? 胃造瘻成新選項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一位九十一歲張奶奶,兩年半前中風,灌食靠鼻胃管伸入鼻子進到胃部,愛美的奶奶看著鏡中的鼻胃管,常自言自語「鼻子怎麼變那麼長,像大象?」,因異物感使她屢屢自拔管路,進而反覆插管,加上每月例行換管,造成她喉嚨感染引發咳嗽,甚至發燒、肺炎,一年多達兩三次。經醫師建議接受內視鏡胃造瘻手術後,如今造口放在衣服下面,奶奶天天笑口常開,也恢復中風前神采了。

灌食達六個月以上可選擇胃造瘻 助提升生活品質

臺中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蔡松茂醫師指出,當病人吞嚥困難,透過鼻胃管提供必要營養是普遍的醫療措施,但針對灌食達六個月以上的病人,若將胃造瘻納入另一種選擇,不僅能提升病人生活品質,更能降低併發症產生。

胃造瘻僅需局部麻醉、傷口小 大幅降低手術風險

蔡松茂醫師解釋,「經皮內視鏡胃造口」就是ㄧ般人所稱的「胃造瘻」,其藉由內視鏡的協助下,在腹部定位及胃造瘻管置入,一體成形的管子,分為零點六公分到零點八公分的管徑,大一點的可以灌蔬菜汁或稀的粥、精力湯。大部分病人僅需皮膚的局部麻醉,且傷口僅有約一到一點五公分左右,大幅減少外科手術胃造口的麻醉及手術風險。歐美國家於一九八○年開始推展。

這些族群不適合內科胃造瘻口

蔡松茂醫師補充,有些病人不適合內科胃造瘻口,如胃腹曾做過手術,導致結構有改變,或是胃附近的腸子沾黏,以及食道、咽喉腫瘤太大堵住通道等,透過內視鏡有難度或有腹水等情形,則應由相輔相成的外科團隊接手。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829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盈臻/台中報導】台中8歲王小弟連續7天反覆出現嘔吐、肚子痛等症狀,起初媽媽以為是腸胃炎,先至診所求診,但吃藥後卻不見效,再赴醫院透過X光檢查,赫然發現大腸裡竟有多個磁鐵條和鐵珠已連成1排,導致腸道壁整層發炎且形成廔管,經緊急安排手術取出後,才免於罹患嚴重併發症,幸運撿回一命。 亞洲大...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近年隨精準醫療及新興醫療生態系統推展,以臨床資訊及檢體進行生物醫學及基因研究,探討疾病之多元成因,再導入人工智慧結合醫療資訊進而發展數位醫療,儼然成為趨勢。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體生物資料庫是重要關鍵,亦是提供未來數位醫療、創新科技開展最有力的資源。 自99年「人體生物資...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桃園報導】燕麥曾獲世界衛生組織封為10大超級食物,吃燕麥的好處多多,除了能增加飽足感、促進腸胃蠕動,還能降低膽固醇、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風險,近年來也成為減肥聖品,可以做成代餐包或是燕麥飲料,就連歌手鄧紫棋也將燕麥粥當成早餐必備餐點。 不過,減重科醫師蕭敦仁提醒,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8歲王小弟連續七天反覆出現嘔吐、肚子痛等症狀,媽媽起初以為是腸胃炎,先至診所求診,吃藥後卻不見效,再赴醫院透過X光檢查,赫然發現大腸竟有多個磁鐵條和鐵珠已連成一排,導致腸道壁整層發炎且形成廔管,經緊急安排手術取出後,才免於罹患嚴重併發症,幸運撿回一命。腹痛一周當腸胃炎 照X...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