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吞嚥困難只能用鼻胃管? 胃造瘻成新選項

吞嚥困難只能用鼻胃管? 胃造瘻成新選項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一位九十一歲張奶奶,兩年半前中風,灌食靠鼻胃管伸入鼻子進到胃部,愛美的奶奶看著鏡中的鼻胃管,常自言自語「鼻子怎麼變那麼長,像大象?」,因異物感使她屢屢自拔管路,進而反覆插管,加上每月例行換管,造成她喉嚨感染引發咳嗽,甚至發燒、肺炎,一年多達兩三次。經醫師建議接受內視鏡胃造瘻手術後,如今造口放在衣服下面,奶奶天天笑口常開,也恢復中風前神采了。

灌食達六個月以上可選擇胃造瘻 助提升生活品質

臺中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蔡松茂醫師指出,當病人吞嚥困難,透過鼻胃管提供必要營養是普遍的醫療措施,但針對灌食達六個月以上的病人,若將胃造瘻納入另一種選擇,不僅能提升病人生活品質,更能降低併發症產生。

胃造瘻僅需局部麻醉、傷口小 大幅降低手術風險

蔡松茂醫師解釋,「經皮內視鏡胃造口」就是ㄧ般人所稱的「胃造瘻」,其藉由內視鏡的協助下,在腹部定位及胃造瘻管置入,一體成形的管子,分為零點六公分到零點八公分的管徑,大一點的可以灌蔬菜汁或稀的粥、精力湯。大部分病人僅需皮膚的局部麻醉,且傷口僅有約一到一點五公分左右,大幅減少外科手術胃造口的麻醉及手術風險。歐美國家於一九八○年開始推展。

這些族群不適合內科胃造瘻口

蔡松茂醫師補充,有些病人不適合內科胃造瘻口,如胃腹曾做過手術,導致結構有改變,或是胃附近的腸子沾黏,以及食道、咽喉腫瘤太大堵住通道等,透過內視鏡有難度或有腹水等情形,則應由相輔相成的外科團隊接手。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829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從事高科技業的陳小姐,平日長時間在無塵室工作,因為無塵衣不便,因此一直有憋尿的習慣,某日突然覺得右側腰痠,起初自以為是腰部扭傷,於是到國術館尋求民俗療法,但腰痛不減反增,直至晚上突然畏寒、高燒,服用成藥後仍感不適,隔天至感染科門診就診,診斷為急症腎盂腎炎。感染症症狀差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春天天氣多變化!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週三14日起鋒面通過及東北季風增強,北部及東北部天氣轉涼,白天高溫大約在20度左右與前一天30度左右的高溫相比,有將近10度的落差,其他地區氣溫也會略有下降,不過仍屬舒適溫暖。國民健康署賈淑麗代理署長提醒氣喘、心血管疾病之...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仍不能鬆懈,清潔手部及戴口罩是防疫基本措施,人口一罩的效應無形中也帶起一陣醫美風潮,尤其針對痘疤、細紋膚質改善,臉部鬆弛進行拉提或雕塑等,可以在非常時期進行超前部署,低調的悄悄變美,拍照可以不必依賴美肌特效。 立悅皮膚科診所院長莊德揚醫師表示,夏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受到疫情衝擊,觀光產業受到重創,許多在旅行社、航空業上班的人突然面對被減班、放無薪假、被裁員等,許多中年失業人口更是家中的經濟支柱,頓失工作,家中開銷唱空城,心中壓力山大,而彷彿看不到盡頭的疫情,不知道何時才能讓回復,因此罹患憂鬱症、自律神經失調的人不在少數,除了就醫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