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吞嚥困難只能用鼻胃管? 胃造瘻成新選項

吞嚥困難只能用鼻胃管? 胃造瘻成新選項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一位九十一歲張奶奶,兩年半前中風,灌食靠鼻胃管伸入鼻子進到胃部,愛美的奶奶看著鏡中的鼻胃管,常自言自語「鼻子怎麼變那麼長,像大象?」,因異物感使她屢屢自拔管路,進而反覆插管,加上每月例行換管,造成她喉嚨感染引發咳嗽,甚至發燒、肺炎,一年多達兩三次。經醫師建議接受內視鏡胃造瘻手術後,如今造口放在衣服下面,奶奶天天笑口常開,也恢復中風前神采了。

灌食達六個月以上可選擇胃造瘻 助提升生活品質

臺中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蔡松茂醫師指出,當病人吞嚥困難,透過鼻胃管提供必要營養是普遍的醫療措施,但針對灌食達六個月以上的病人,若將胃造瘻納入另一種選擇,不僅能提升病人生活品質,更能降低併發症產生。

胃造瘻僅需局部麻醉、傷口小 大幅降低手術風險

蔡松茂醫師解釋,「經皮內視鏡胃造口」就是ㄧ般人所稱的「胃造瘻」,其藉由內視鏡的協助下,在腹部定位及胃造瘻管置入,一體成形的管子,分為零點六公分到零點八公分的管徑,大一點的可以灌蔬菜汁或稀的粥、精力湯。大部分病人僅需皮膚的局部麻醉,且傷口僅有約一到一點五公分左右,大幅減少外科手術胃造口的麻醉及手術風險。歐美國家於一九八○年開始推展。

這些族群不適合內科胃造瘻口

蔡松茂醫師補充,有些病人不適合內科胃造瘻口,如胃腹曾做過手術,導致結構有改變,或是胃附近的腸子沾黏,以及食道、咽喉腫瘤太大堵住通道等,透過內視鏡有難度或有腹水等情形,則應由相輔相成的外科團隊接手。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829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4歲的牛小弟,日前在家與堂弟嬉戲,不慎絆倒電熱水壺,造成全身12%三度燙傷;第一時間阿公、阿嬤立即脫下牛小弟衣服,並灑麵粉「降溫」,卻造成傷口更灼燒,差點造成傷口細菌感染。 剛學會走路兒童 最容易發生燙傷意外 根據陽光基金會105年社工服務統計報告顯示,12歲以下兒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感冒後開始出現呼吸困難症狀,小心可能心臟出問題。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名醫陳淮表示,門診中,有時會遇到一些年輕女性,感冒後幾星期,突然出現呼吸困難、肺積水、心臟擴大等症狀,一檢查發現是心肌炎,嚴重時,甚至需要出動葉克膜救治。 感冒後、免疫功能低下 很容易產生心肌炎 陳淮...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肉癌並不常見,通常肉癌都是長在四肢,但是卻有人是長在腹部。就有一名七十歲婦人下腹部有悶脹感,就醫檢查被診斷為子宮肌瘤,要她定期追蹤,但是卻沒想到腹部越來越大,而且很不舒服;進一步就醫,結果竟然發現是肉癌,而且還長大到二公斤。 要尋求第二意見 收治這名婦人的大千綜合醫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在都會地區,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很方便、也較容易叫到計程車,年長患者、行動不方便或接受血液透析等慢性疾病、非急重症患者,就醫相對較方便。而偏鄉地區就不見得如此。無論國外、台灣醫界,一直都想改善這種醫療照護交通「可近性」(Accessibility)問題,美國研究團隊曾進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