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喝不喝牛奶沒關係!6大原則吃足鈣質|康健雜誌

喝不喝牛奶沒關係!6大原則吃足鈣質|康健雜誌

出處/康健雜誌
作者/林慧淳
圖片/周書羽

無論個人選擇喝或不喝牛奶,成人都要以每日建議量1000mg為目標,儘量從天然食物中攝取足量,以維持生理所需。

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坦言,不吃乳製品的話,更必須留意每份餐點的食材選擇和搭配,儘量多找含鈣量較豐富的菜色,還是能夠吃足鈣質。

1.加強豆類、青菜

從最常見的青菜和豆腐中攝取鈣質,青菜中通常以深綠色為佳,例如芥藍、芥菜、紅莧菜、皇冠菜、莧菜、紅鳳菜、川七、小白菜、油菜,而豆芽菜也有不錯的鈣含量。劉怡里進一步說明,100克的芥藍菜煮熟後大約半碗,就能吃到238mg的鈣質。

豆類食材則以市場上常見的小方豆干含鈣量最佳,以一塊豆干約40~50克計算,只要2~2.5塊,就能攝取到685mg鈣質,超過一天所需的一半。

至於豆腐和豆漿,劉怡里強調,雖然因為水分較多,單位含鈣量不如豆干,但是其中的大豆異黃酮可以促進骨質合成,因此對骨骼有保護效果,對於不喝牛奶的人來說,改喝豆漿是個好選擇。

2.海鮮類以小魚干、蝦米最多鈣

餐點中適時加入小魚干、蝦米、蝦皮等食材,不但可增添菜色的鮮美,還是「鈣尚多」的小祕訣。

劉怡里建議,什錦海鮮粥中可加入小魚干、蝦子、文蛤、牡蠣等食材,不但滋味好、營養豐富,也是一道高鈣料理。

3.多吃堅果種子,黑芝麻最優

台安醫院推行的新起點飲食就是無蛋、奶料理,劉怡里常以各式堅果打碎拌入料理中,除了攝取不飽和好脂肪之外,也能補充一部份的鈣質。

其中尤以黑芝麻的含鈣量最豐富,100克就有1456mg的鈣質,劉怡里建議,平時撒在白飯上就很美味。

4.別忘了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

維生素C能幫助膠原蛋白形成,有助骨骼健康,也可以促進腸道對鈣質的吸收,因此平時別忘了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果,例如芭樂、奇異果、小番茄都是很好的選擇。

不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營養師陳芝諺也提醒,許多人吃高劑量維他命C保健食品,導致維生素C的代謝物「草酸」干擾鈣質吸收,因此她提醒,每天吃維他命C補充劑不應超過2000mg,並且應多喝水,使身體無法分解吸收的多餘維生素C隨尿液排出,以免影響鈣質吸收。

5.少量多次攝取,比一餐吃足高鈣好

將一天所需的1000mg鈣質分散在各餐食用,而不是一次吞下高劑量的鈣。劉怡里解釋,這是因為人體有自行調節的能力,因此當我們一次吃下高劑量的鈣質時,身體的吸收率會降低,也就是說,鈣的吸收率和攝取量呈反比。

因此,每餐都攝取到適量鈣質,讓身體穩定吸收,是比較有效的補鈣方法。

6.避免導致鈣流失的地雷食物,避免四幫兇

陳芝諺提醒,酗咖啡、飲酒過量、嗜吃重口味、以及愛喝碳酸飲料,都是加速鈣質流失的幫兇。

●酗咖啡:

過多咖啡因會增加鈣質流失於尿中。衛生署建議,每人每日咖啡因攝取量以不超過300mg為原則,約為2杯咖啡。

●飲酒過量:

男生每天超過2當量(如:紅酒300㏄)女生每天超過1當量(如:紅酒150㏄)再加上飲食失衡,會使骨質密度降低。

●重口味:

過多的鈉攝取會增加鈣質流失於尿中。

●愛喝碳酸飲料:

碳酸飲料含磷量高,長期下來血液中磷的濃度升高,人體就會將儲存在骨骼中的鈣釋出,以保持鈣、磷比例的平衡。長期下來,就會引發骨鈣不足和骨質流失的問題。

(原文: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7547)

【延伸閱讀】

專家/牛奶疑雲 最關鍵9問

如何買對/鮮奶、保久乳、奶粉比一比!

檢測/咖啡偷走你的鈣?揪出6個生活竊賊,偷走你的「營養」

生活/吃素更聰明?8招吃對了,身高、智力一級棒

體驗/別說你沒時間運動!零碎時間的最佳夥伴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一位22歲女性,六月底到台東及蘭嶼遊玩四天,回台北八天後,出現發燒三天不退、畏寒、頭痛、全身痠痛及虛弱,於是前往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急診掛號,回家後症狀沒改善,仍發燒、頭痛,因此再度回到該院就診並住院。住院後生命徵象顯示體溫38.8度,脈搏111/分,呼吸率20/分,血壓130/66毫米汞柱,血氧飽和度...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這幾天氣溫變低,許多人即使身上裹著厚重外套,頭戴著毛帽,頸部繫著圍巾,卻還是直喊冷,營養師建議,天冷時可以隨身攜帶保溫杯,裡面裝盛熱飲,如茶水、薑茶或牛奶、豆漿,只要喝下肚立即覺得身體暖呼呼。 生薑屬於傳統禦寒食材,例如入秋之後有不少人大啖薑母鴨、喝熱湯,台北醫學附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33歲的小學老師陳小姐,半年前自己摸到左側乳房有硬塊,經切片檢查確診為早期乳癌,於是趕緊做了局部乳房切除,術後並進行化學治療,後來醫師告訴陳小姐接下來還需要接受「電療」即放射線治療,這讓還沒有小孩的陳小姐擔心,怕以後懷孕生子能否哺餵母乳,也怕自己接受過放射線治療而影響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大學剛畢業的李小姐被媽媽連哄帶騙的帶來身心科門診,媽媽慌張地表示,女兒突然變了,會忽然哭又笑,沒辦法好好與人對話,有時會發抖,下一秒卻暴怒、對空罵人,又自言自語說有人要傷害自己。女性戒毒比男性困難 身體更易累積毒性樂生療養院身心科蕭銘宏醫師指出,目前台灣逾30萬人有非法...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