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痔瘡緩動刀! 加上口服藥物多管齊下控制效果更好

痔瘡緩動刀! 加上口服藥物多管齊下控制效果更好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痔瘡可說是現代文明病之一!需要久坐久站的上班族、手機族,長期有便秘困擾及產後新手媽咪等族群,都是痔瘡發作的高危險群。近期南韓藝人李洪基就因痔瘡復發,為儘快復原,就醫進行手術。然而,許多患者長期受痔瘡所苦,但又害怕開刀引起的痛苦及風險,因此一拖再拖。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吳昌杰表示,現在有新推出的口服藥物,配合日常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加上使用肛門塞劑及痔瘡藥膏,相輔相成之下,可更有效減緩痔瘡引起的不適感、腫脹與出血等症狀,因此可減緩需要手術治療的急迫性。

肛門周圍組織受壓迫充血 小心痔瘡大爆發

痔瘡形成原因主要是局部反覆的壓迫、充血與水腫,加上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的結締組織會老化,組織也會鬆弛失去彈性,如同肌膚會產生皺紋一樣,使得痔瘡惡化,產生症狀的可能性也就越高。肛門有搔癢、疼痛、異物感,或因黏膜及皮膚過度腫脹而突出肛門導致脫垂,甚至排便時有出血等現象,都是痔瘡常見症狀。痔瘡雖不會病變,但若放任不管,持續嚴重腫脹或長期出血,不但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有慢性貧血之可能。

口服藥搭配藥膏、塞劑 可有效緩解痔瘡症狀

痔瘡的治療方式,是依症狀及嚴重度而不同。若被診斷為第一、二級輕度痔瘡,多半只須調整生活、飲食,並使用藥膏與塞劑便可緩解症狀;但若是第三、四級中重度痔瘡,往往靠藥膏與塞劑的效果較差,部份病患就需要手術治療來控制,但是大多數人的痔瘡症狀非到萬不得已,都不敢接受痔瘡手術,因術後恢復期的痛苦及不便常讓患者苦不堪言。

吳昌杰醫師提及,現在的新型口服藥物成分是天然的類黃酮苷萃取物,過敏及副作用比例極低,也不會累積在病人體內造成負擔,即使病人長期服用也較為安全,該藥物可增加靜脈通透性而能改善血液循環,與痔瘡藥膏或是肛門塞劑同時使用,可以更快速且有效達到症狀緩解作用,減緩痔瘡惡化;吳昌杰醫師分享,臨床上,不論在治療急性痔瘡發作,或是痔瘡手術後持續使用此藥物,都有顯著改善的效果。

欲終止痔瘡惡化 生活型態需徹底改變

吳昌杰醫師也提醒,痔瘡治療無論是使用口服藥物、藥膏、塞劑,或是不得已需進行手術,即使症狀舒緩後,仍不可大意,平常須注意避免刺激肛門口造成充血狀態,也就是說,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避免過度攝取辛辣、刺激及上火食物與酒精飲料,勿長時間久坐、久站並適時運動,才能真正減少痔瘡惡化或復發。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629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潘以慈報導)為服務病患,桃園市聖保祿醫院啟用核子影像攝影設備;該院核子醫學科主任邱建勳表示,核醫科的分子影像檢查,號稱醫師的第三隻眼睛,除能及早發現病情及時給予治療之外,還能早期偵測腫瘤轉移,進行癌症治療追蹤。邱建勳主任表示,啟用核子醫學科的最新核子影像攝影服務,是採用德國新型單光子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潘以慈報導)有鑑於台灣生育率下降,苗栗縣為幫助民眾計畫生育,在大千醫院首創生育規劃諮詢服務,依夫妻精、卵狀況,掌握最佳懷孕時機。苗栗大千醫院生殖中心主任蘇文祥指出,女性一輩子的卵子數量在出生時就已大致底定,有人多、有人少,不論是初經來潮時間、受環境汙染程度等個別差異,都會影響生育能力,...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我國約每20位65歲以上老年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而失智症其實是可預先診斷延緩的疾病,神經內科醫師指出,有「輕微認知障礙(MCI)」現象的老人,10-15%在1年內會成為失智症患者,而台灣MCI盛行率為16.04%,若在罹患失智症前診斷並及早治療,可大幅降低社會照護成本。...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一位糖尿病病患使用胰島素注射來控制病情,經過了六個月左右的治療,同時改正飲食習慣,也配合規律地運動,該做的都做了,血糖卻遲遲無法下降至標準範圍內,讓他百思不得其解。事實上,糖尿病的原因相當複雜,一定要選擇適合的療法對症下藥,才能夠有效控制血糖。彰化基督教醫院鹿基分院院長杜思...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