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嗅覺為何會消失? 醫師為她解開真相

嗅覺為何會消失? 醫師為她解開真相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太感動了,終於聞得到我最喜歡的水果味。」這是兩年多沒有嗅覺的五十歲吳女士的感受。因為視力越來越模糊,輾轉到台北慈濟醫院就醫,神經外科黃國烽醫師透過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吳女士腦部長了一顆六到七公分的腫瘤,診斷為「嗅溝腦膜瘤」,緊急開腦做腫瘤切除手術,切片檢驗為良性。術後即恢復視力,原以為是過敏性鼻炎嚴重而喪失的嗅覺也逐漸復原,住院兩周後出院,預後良好。

腦膜瘤漸近式發展 失去嗅覺是徵兆

黃國烽醫師指出,腦膜瘤是起源於蜘蛛膜顆粒細胞的原發性腫瘤。大部分腦膜瘤長得很慢,可能存在五到十年,所以被發現時通常已長得很大,其中97%的腦膜瘤是良性的,另3%可能表現惡性特徵。長在前顱窩底篩板及其後方的腦膜瘤稱為嗅溝腦膜瘤,可分為單側或雙側,單側較多見,也可能一側腫瘤為主,再向對側延伸。

逐漸失去嗅覺,是嗅溝腦膜瘤的早期症狀,若單側無嗅覺,則可判斷腫瘤位置在單側,只是許多單側嗅覺障礙,會因另側補償,而被忽略;但如果腫瘤已橫跨兩側,則雙側嗅覺都喪失,又容易與過敏性鼻炎症狀混淆。

患有嗅溝腦膜瘤 常見會視力減退

黃國烽醫師表示,因腦部腫瘤會讓顱內壓增高、視盤水腫和繼發性萎縮,使得視力減退;也可能向後發展直接壓迫視神經,造成單眼或雙眼視力障礙。再者,腫瘤會影響額葉功能,可能引起精神症狀,病人會出現興奮、幻覺和妄想情形;也可能因顱內壓增高,病人表現出反應遲鈍和精神淡漠的狀況;少數病人還可能癲癇發作。

嗅溝腦膜瘤大部分是隨機發生,其成因至今未明,少部分病人是因為家族遺傳的基因問題所引發。黃國烽醫師指出,文獻資料顯示,嗅溝腦膜瘤的發生以女性居多,年齡分布以五十到七十歲最常見,因此有醫界人士認為,停經及更年期的身體變化可能與腫瘤的生長有關。

關心自身身體變化 手術可切除腫瘤

手術切除腫瘤,是嗅溝腦膜瘤的典型治療方式,外科醫師會依腫瘤位置,選擇單側開腦或是雙側開腦進行手術。黃國烽醫師提到,切除腫瘤過程中,需仔細將腫瘤與粘黏的腦部組織與四周神經分離,並應用顯微手術,更精準清除腫瘤,避免殘留及減少損傷。

嗅溝腦膜瘤的嗅覺漸漸喪失、視力減退,以及出現精神症狀等情形,多是漸進式出現,也常與其他病症混淆,因此不易被發現,而延誤治療。黃國烽醫師提醒,務必時時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一旦嗅覺或視力出現異常,或是家人朋友對您的精神狀態提出反映,務必提高警覺,若狀況持續未改善,甚至越趨嚴重,務必找專業醫師為您診斷治療,以避免發生不可挽救狀況。

【延伸閱讀】

保險套失靈免煩惱 事後避孕藥這樣選

臉書腎友最愛問吃 醫:腹膜透析飲食限制少、自由生活趴趴走

3徵兆恐是乾癬性關節炎作亂 醫:提防關節變形謹記336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336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15)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告,依據疫情監測資料顯示,以色列與印尼疫情已過高峰,趨勢明顯下降,因此自10月17日零時起(航班抵台時間),調整2個國家旅客入境檢疫措施,不用到集中檢疫所,回歸防疫旅館。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抵台旅客14日內具以色列與印尼旅遊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高雄市鹽埕區「城中城」的一場無情大火,奪走46條人命,搶救過程中,新聞快報中不斷更新「OHCA」人數,像是死神譜出人間悲歌序曲,傷者已沒有生命徵象被送往醫院急診,活下去機率堪稱渺茫,前外傷醫學會理事長簡立建說,OHCA重點在於送醫前,現場目擊者或緊急救護員能在第一時間給...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附設南投縣公立社區長照機構(草療日照中心)是以失智、失能照護為主的在地日照機構。為讓長者享受重陽節氣氛,工作人員精心策劃-自製「精彩生命故事書」~歡慶九九重陽節活動,回顧長者自己在中心活動的作品,欣賞自己與他人的成果,提高場內的互動性和參與性,達到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隨著現代人忙碌的生活習慣,常常吃飯速度都要很快,在咀嚼過程可能一個不小心咬到碎骨頭,或是某些飲食習慣,例如:咬冰塊、喜歡啃骨頭或喜愛有嚼勁的食物,也可能有不自覺的牙關緊咬、夜間磨牙等的問題所致,一般隨著年紀增長,牙齒使用時間越長,鈣化的硬組織增加,牙齒產生裂痕機會也會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