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在外遊子難照顧家人 留意長輩「失智徵兆」

在外遊子難照顧家人 留意長輩「失智徵兆」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71歲陳奶奶在鄉下獨居,兒女在外工作,回老家幾天留意到陳奶奶經常忘東忘西,甚至煮飯煮到一半忘記關火,於是趕緊帶至醫院就診,經醫師安排相關檢查,初步判定為失智症,於是替陳奶奶進行進一步檢查及復健治療。

察覺不對勁 失智多數已是中度

臺中榮總灣橋分院精神部張慧貞醫師表示,目前台灣的社會,多數成年兒女在外工作或結婚成家,沒有跟父母同住,只有逢年過節才回家吃頓飯、住幾晚就走,不會特別注意到父母的變化,等到迷路、走失、尿失禁才發現不對勁,往往病情已是中度以後。

失智有警訊  應留意評估狀況

張慧貞醫師指出,認識失智症前兆及警訊,平常多加注意及觀察自己或親友有無以下症狀,若有觀察到或有疑慮,建議盡快就醫,接受詳細評估與檢查。例如:忘東忘西,煮飯時電鍋外鍋忘了加水,常忘了關瓦斯,忘了怎麼使用遙控器、洗衣機等電器產品;東西擺放錯亂,找不到東西,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重複說同一件事或是重複買同樣的東西;忘記正確的時間及地點,甚至忘記自己的年齡,記不清楚自己有幾個孩子,忘記自己剛剛已吃過餐點,判斷力變差。

此外,還有情緒改變、個性改變、味覺變化、飲食習慣改變,甚至對曾從事的活動顯得沒興趣,不容易學習新的事務;睡眠和生理時鐘障礙,例如才吃過晚飯就要上床睡覺,半夜經常醒來,甚至遊走,白天嗜睡、日夜顛倒等。

可逆性因子多  預防勝於治療

張慧貞醫師也提醒,部分可找出可逆性病因,例如:維他命B12葉酸缺乏、甲狀腺功能過低症、電解質不平衡、腎/肝功能不良、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針對病因治療,而因腦中風引致的血管性失智症,也可經治療防止惡化或改善病情,阿茲海默症的治療在早期或中期更見成效。

不過,預防失智症,平時要常動腦有助大腦健康,勇於學習新事物以及每天至少要做十分鐘以上中強度的運動,少量多餐,多攝取蔬果、豆類、堅果、未精製穀類,控制三高(血壓、血糖、血脂),戒掉不良嗜好(菸、酗酒、濫用藥物),更要維持正常作息,失智症是可治療或控制的但要及早。

【延伸閱讀】

名人接連離婚 婚姻卡關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鼾聲如「垂死的熊」 8招檢視「睡眠呼吸中止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32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65歲黃伯伯因不慎跌倒撞到頭,導致腦出血住院治療。出院後行動困難,日常生活完全依賴他人,逐漸出現情緒低落等情形,幸而長照提供居家復健服務項目,如︰居家(社區)復健、輔具購買、租借、預防與延緩失能照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等,讓黃伯伯固定每日於家中執行復健活動,不但慢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無論室內、室外,到處都有PM2.5威脅。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釗監表示,PM2.5不只增加肺癌風險,對心臟的傷害更大,而除了汽機車廢氣,室內影印機也會產生PM2.5,上班族平常上班,建議盡量遠離影印機。 細懸浮微粒PM2.5 對心臟傷害更大 張釗監醫師指出,P...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去年「政大搖搖哥」事件,遭台北市政府強制送醫,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成為全國關注的議題。專家強調,社會對精神疾病患者仍有汙名化,導致民眾的集體恐懼與排斥,也造成患者不願意接受治療。 思覺失調症 有妄想、幻聽症狀 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精神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就醫好方便,思覺失調症治療更順利!國內研究發現,台灣健保實施頭10年,思覺失調症首次住院率下降將近5成。研究成果已刊登於《社會精神醫學及精神科流行病學》期刊。   健保實施10年 思覺失調症住院率降 台大公衛學院研究團隊,以健保資料庫進行思覺失調症患者首次住...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