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增加每日「活動量」 可達運動效果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緊張,身體活動量少,許多上班族深怕平時不運動無法保持健康,到了週末卯起來運動想把一週份補足,反倒造成運動傷害。物理治療師提醒,不一定要作激烈運動才算有運動到,其實增加每日的「身體活動量」也可達到運動效果。

開業醫診所物理治療中心組長蔡佩玲指出,身體活動是指任何形式的身體移動,當身體活動量越高、能量消耗越多,也越能改善與促進健康。且身體活動量是可以累積的!若要讓身體活動與運動有相同效果,每週需累積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1分鐘的費力身體活動等於2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但每次活動至少維持10分鐘以上,才能列入累積。

蔡佩玲說明,能促進健康的身體活動類型可分為四大類:有氧適能活動、肌肉適能活動、柔軟度活動、平衡協調活動。有氧適能活動以大肌群的運動為主,包含中等費力身體活動,如一般速度騎腳踏車、攜帶有點重的物品走路、費力的家務、下山健走、下樓梯等;以及費力身體活動,如跑步、上山爬坡、上樓梯、快速騎腳踏車、打球、搬運重物。

肌肉適能活動是指肌肉在負載重量時完成反覆動作,生活中可藉由提或搬重物、爬樓梯、跳繩、伏地挺身或抬腿等達成;在健身房則運用彈力帶、啞鈴、腿部推舉機、胸大肌推舉機、背部伸張機等。

柔軟度活動是透過伸展拉筋增進關節及骨骼能夠活動的最大範圍,包括伸展運動、毛巾操、瑜珈、皮拉提斯等;平時可在久坐後伸展手臂、肩頸,以及運動前做暖身操。

平衡協調活動指穩定身體重心以及隨意操作身體的能力,日常可做些平衡步行,(如倒退、側邊、以腳跟或腳趾步行)、原地踏步、動態平衡訓練等。

蔡佩玲呼籲,民眾可先檢視自己的身體活動量、每週活動的頻率,若有不足,在生活中增加每日「活動量」,例如少搭電梯多走樓梯、騎腳踏車上下班、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久坐後作伸展運動等,並養成習慣,長期下來就可達到維持及促進健康的效果。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8932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參加路跑、馬拉松,已成全民運動,但卻曾出現民眾因身體不適而必須中途停止,亦發生嚴重至猝死的不幸意外。台東基督教醫院家醫科黃信揚醫師建議,若活動現場增加「血糖檢測站」,民眾在賽前測量血糖值,掌握身體狀況,才能讓運動更安全又健康。運動時,身體會開始消耗血糖,超過30分鐘後,肝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一日之計在於晨,而早餐扮演著為整天精神「打地基」的重要角色,但依據調查,台灣有一半學童選擇熱狗、雞塊、甜甜圈等油糖鹽三高的NG早餐,不但增加腸胃負擔、上課時容易昏昏欲睡,更埋下往後慢性病的危險因子。常見的培根、蔥抓餅、肉鬆、丹麥類麵包等,都是看似豐富實則傷害健康的NG食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想要讓寶寶健康成長,寶寶的腸胃道就一定要顧好!根據研究顯示,母乳中所含有的棕櫚酸為β型棕櫚酸,在嬰兒體內容易被吸收利用,對於小兒腸道大有幫助;小兒科醫師建議,母乳是寶寶最佳營養來源,如果要用配方奶粉,則最好是選擇含有β型棕櫚酸的奶粉,才能使寶寶腸胃更健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雙薪家庭時代,家中若有人生病需要照顧,家屬常常面臨蠟燭兩頭燒的窘境。現在,中期照顧病房可代替忙得脫不了身的家屬,以專業醫療團隊做個別化服務,陪伴急性後的腦中風、腦部外傷、脊髓損傷及骨科手術後等具有復健潛能的患者,安心走過復健之路。豐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李福春說明,中期照護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