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大腸息肉無症狀 提早發現避免癌變

大腸息肉無症狀 提早發現避免癌變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所謂大腸息肉,是指發生在大腸黏膜因細胞增生而產生的突起組織,整個腸胃道都有可能長出息肉,而好發的部位是大腸,特別是乙狀結腸與直腸;大部分的大腸息肉小於1公分,通常為良性組織並不會有症狀,但少數息肉發現時,已經很大甚至造成惡性變化,就成了大腸癌。衛福部台北醫院肝膽腸胃科吳建賢醫師表示,大腸息肉一般並不會有症狀,但若不處理,可能隨著時間累積變大,甚至產生症狀或癌變。

家族史與飲食關聯大 多食用蔬菜水果

大腸息肉症的發生與飲食習慣和家族史有很大的關連,一般而言,愛食用紅肉與低纖維食物,特別是高熱量的食物,很少食用蔬菜水果,長期累積下就會增加發生大腸息肉的危險性。台灣目前的情況,五十歲以上的民眾,約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有大腸息肉。

吳建賢醫師表示,大部分的大腸息肉沒有症狀,除非息肉大於 1公分,或出現癌變時才可能會出現症狀,出血是最常見的一項症狀,有時出血量很少而且是間歇性,病患常不會發現,或以為只是單純肛門痔瘡出血,而忽略了進一步檢查,有時須仰賴「糞便潛血檢查」才會發現。一般來說,愈大的息肉,出血的機會愈大,其它偶而也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秘、腹瀉或腹痛的症狀。罕見情況下,大腸息肉會造成腸阻塞,而須緊急開刀處理。

注意腺瘤性息肉 可能是致癌徵兆

吳建賢醫師說明,大腸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發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常小於0.5公分,不會變成惡性腫瘤,最常發現於乙狀結腸或直腸;發炎性息肉主要是大腸發炎引起的,本身不會產生癌變。腺瘤性息肉則有轉變成大腸直腸癌的機會,息肉癌變情形與息肉大小、組織分類和細胞異常有關,一般腺瘤性息肉產生癌變的機會為5-10%,息肉愈大或細胞異常愈嚴重,致癌的可能性愈大。息肉大於一公分已經癌變的機會為百分之十。但有家族大腸息肉症家族的病人,日後息肉發生癌變的可能性高達100%。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降低大腸直腸癌發生率

診斷大腸息肉可依賴大腸鏡檢查及鋇劑攝影。鋇劑攝影是將鋇劑溶液由肛門灌腸進入大腸,再經由X光顯影照出有息肉或異常的部位,較小的息肉不易檢查出來。大腸鏡檢查則是直接以內視鏡由肛門口進入檢查整個大腸道,若發現息肉可以同時執行切片檢查或息肉切除治療,目前建議將腺瘤性息肉全部切除,除非是巨大的大腸息肉才須接受外科手術切除,一般的大腸息肉切除在大腸鏡檢查時即可完成,不須住院,但術後須多休息、避免用力及喝酒。大腸息肉切除術常見的合併症為出血,較嚴重為大腸穿孔及腹膜炎,發生的機會低,除非是大息肉切除或病患個人特異體質。如果能在息肉尚未癌變或很早期癌變時,就予以切除,則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可能會減少。

【延伸閱讀】頭暈、暈眩竟然可能是因為這些病!?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217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月經是指每月一次的有規律的陰道流血。當女性進入青春期後,卵巢逐漸成熟,並開始分泌女性激素,子宮內膜隨之發生變化而產生月經。女孩一般在12歲左右出現 第一次月經,第一次月經來潮叫做月經初潮。正常的女性月經,月經週期平均為28天,月經持續時間一般為3——5天,月經期的月經血量為2...

閱讀詳情 »

從唇色看出你的健康!!  眼睛是心靈之窗,嘴唇是健康之窗。唇色往往顯示出一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態。 唇色深到發黑、暗沉,或者是發白都是不健康的跡象,正常來講,嘴唇都是紅潤且富有光澤, 乾濕適中而且富有彈性。中醫說,脾胃、肝肺有無虛火,嘴唇顏色都會有所顯示。 圖片來源 1 2 3 4 ...

閱讀詳情 »

從埃塞俄比亞的牧羊人發現咖啡豆開始,人們對咖啡的研究就沒有停止過。一開始在死刑犯身上做實驗,觀察它是否有害,到今天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證明,咖啡對健康頗有益處。這對於喜愛咖啡的人來說是很好的消息——既能享受美味,又能獲得健康。  降低帕金森風險  ...

閱讀詳情 »

中國人祖祖輩輩都是使用豬油,一直都相安無事,人人都很健康。但是,現在人人都吃瘦豬肉,不吃肥肉,反而心臟病發病率還大幅上升呢?其中必有一些東西是不對的。 於是我就專門查了查豬油的用途,發現豬油簡直是個寶貝,食療必用。 首先,豬油的性質是甘,微寒,無毒。它的第一個功能就是解毒,能夠解斑蝥,芫青毒,解地膽...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