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大腸息肉無症狀 提早發現避免癌變

大腸息肉無症狀 提早發現避免癌變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所謂大腸息肉,是指發生在大腸黏膜因細胞增生而產生的突起組織,整個腸胃道都有可能長出息肉,而好發的部位是大腸,特別是乙狀結腸與直腸;大部分的大腸息肉小於1公分,通常為良性組織並不會有症狀,但少數息肉發現時,已經很大甚至造成惡性變化,就成了大腸癌。衛福部台北醫院肝膽腸胃科吳建賢醫師表示,大腸息肉一般並不會有症狀,但若不處理,可能隨著時間累積變大,甚至產生症狀或癌變。

家族史與飲食關聯大 多食用蔬菜水果

大腸息肉症的發生與飲食習慣和家族史有很大的關連,一般而言,愛食用紅肉與低纖維食物,特別是高熱量的食物,很少食用蔬菜水果,長期累積下就會增加發生大腸息肉的危險性。台灣目前的情況,五十歲以上的民眾,約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有大腸息肉。

吳建賢醫師表示,大部分的大腸息肉沒有症狀,除非息肉大於 1公分,或出現癌變時才可能會出現症狀,出血是最常見的一項症狀,有時出血量很少而且是間歇性,病患常不會發現,或以為只是單純肛門痔瘡出血,而忽略了進一步檢查,有時須仰賴「糞便潛血檢查」才會發現。一般來說,愈大的息肉,出血的機會愈大,其它偶而也會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秘、腹瀉或腹痛的症狀。罕見情況下,大腸息肉會造成腸阻塞,而須緊急開刀處理。

注意腺瘤性息肉 可能是致癌徵兆

吳建賢醫師說明,大腸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發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常小於0.5公分,不會變成惡性腫瘤,最常發現於乙狀結腸或直腸;發炎性息肉主要是大腸發炎引起的,本身不會產生癌變。腺瘤性息肉則有轉變成大腸直腸癌的機會,息肉癌變情形與息肉大小、組織分類和細胞異常有關,一般腺瘤性息肉產生癌變的機會為5-10%,息肉愈大或細胞異常愈嚴重,致癌的可能性愈大。息肉大於一公分已經癌變的機會為百分之十。但有家族大腸息肉症家族的病人,日後息肉發生癌變的可能性高達100%。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降低大腸直腸癌發生率

診斷大腸息肉可依賴大腸鏡檢查及鋇劑攝影。鋇劑攝影是將鋇劑溶液由肛門灌腸進入大腸,再經由X光顯影照出有息肉或異常的部位,較小的息肉不易檢查出來。大腸鏡檢查則是直接以內視鏡由肛門口進入檢查整個大腸道,若發現息肉可以同時執行切片檢查或息肉切除治療,目前建議將腺瘤性息肉全部切除,除非是巨大的大腸息肉才須接受外科手術切除,一般的大腸息肉切除在大腸鏡檢查時即可完成,不須住院,但術後須多休息、避免用力及喝酒。大腸息肉切除術常見的合併症為出血,較嚴重為大腸穿孔及腹膜炎,發生的機會低,除非是大息肉切除或病患個人特異體質。如果能在息肉尚未癌變或很早期癌變時,就予以切除,則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可能會減少。

【延伸閱讀】頭暈、暈眩竟然可能是因為這些病!?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217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最近天氣冷,有不少人出現五十肩而疼痛不已,甚至痛到手都舉不起來,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復健科醫師指出,五十肩的治療除了藥物外,復健運動也很重要,大約要復健3個月,才會獲得改善,做復健要有耐心。開春之後,接連幾個寒流來襲,讓人容易疏於保暖,不只是容易感冒,或是引發嚴重的心血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近期因輪狀病毒腸胃炎住院病童爆增,甚至有部份病童後續併發泌尿道感染,引發腎臟發炎的情形;台中市就有兩位小妹妹感染輪狀病毒後,一天狂拉十幾次,糞便有時多到快滿出尿布,家人照顧疲於奔命,結果仍不約而同出現泌尿道感染與腎臟發炎。「輪狀病毒」是冬季、春季常見的病毒性腸胃炎,藉糞...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拜醫療科技之賜,目前針對子宮內膜異位症所可能導致的不孕,已有方法可治療!一位陳小姐痛經多年,結婚多年不孕,經醫師診斷為子宮內膜異位症,之後前往彰濱秀傳醫院進行腹腔鏡手術,結果在術後半年就懷孕了。據統計,生育年齡婦女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比率約是10%,是婦科門診常見的疾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台中市一名四十五歲林姓女子,去年喪偶後個性轉變,變得不愛講話,親友一度以為是罹患憂鬱症,日前林女發生頭痛、視力模糊、走路不穩等症狀,送至臺中慈濟醫院檢查後發現,林女性情大變,源自腦中一顆棒球大小的腦膜瘤作祟,經手術移除腫瘤後,目前已調適並恢復樂觀。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