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大腸瘜肉潛藏癌細胞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除病灶

大腸瘜肉潛藏癌細胞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除病灶

大腸瘜肉超過一公分就有癌化病變的可能性,由於內視鏡光學診斷的進步,透過精細的內視鏡診斷,即可以早期發現是否含有癌化細胞。(圖/由好醫師網提供)

 

優傳媒採訪中心/新竹報導

國人十大癌症好發率最高的是大腸癌,大腸瘜肉往往是癌前病變情兆;60歲的陳姓患者沒有任何症狀,健檢後竟發現大腸有約2公分的瘜肉,以為只是良性瘜肉,也是醫師的家人看了瘜肉照片,懷疑可能含有癌化細胞,經以「內視鏡粘膜下切除術」完整切除可能有癌化的惡性瘜肉。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消化科范峻維醫師指出,傳統大腸鏡除瘜肉只能切除兩公分以下的瘜肉,大於兩公分的瘜肉就會切不乾淨,復發的可能性有20%以上,在切不乾淨的狀況下,就有可能癌化成惡性腫瘤。但如果以「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不但可以順利切除兩公分以上的大瘜肉,即使瘜肉內含有早期的癌細胞,都能完整切除,而且不需要切除大腸,所以出血量少,也沒有體外傷口,術後復原速度較快,隔天即可出院,適用於早期大腸癌患者。

范峻維表示,大腸瘜肉超過一公分就有癌化病變的可能性,由於內視鏡光學診斷的進步,透過精細的內視鏡診斷,即可以早期發現是否含有癌化細胞,早期發現,就可以用內視鏡完整切除,不需要接受開刀剖腹切除器官。

范峻維強調,議預防大腸癌與大腸瘜肉,應該多吃蔬果,少油、少吃紅肉,提高蔬果攝取量或是攝取高纖維食物,例如地瓜、香蕉、益生菌等。很重要的是「主動篩檢」,大腸癌早期沒有症狀,所以不論有沒有家族史,50歲以上的民眾開始定期做糞便潛血篩檢,早期揪出病變。

相關推薦

高齡彈力帶運動 8分鐘輕鬆上手多數年長者的運動就是戶外步行,每天走約1至2公里 這類運動沒有不好,但要讓身體肌肉有實質上的改變,或遠離骨質疏鬆這部分是不足夠 我們需要的是增加肌肉的負重能力,當進行負重訓練時,會促使肌肉與骨頭成長 肌肉跟神經的連接就會變強,也可以強化日常生活的的機能 多數長者會覺得...

閱讀詳情 »

作者 醫藥記者 梁少珊新冠肺炎疫情,不論高峰或趨緩,民眾待在家的時間,都比疫情出現前還要更長。待在家裡,很多民眾是吃吃喝喝,也有民眾誤以為日日加餐加量,強身還能提升免疫力,結果大吃半年以後,竟然變瘦還出現頭暈、想吐、視力模糊等糖尿病症狀。 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洪泊儒表示,糖尿病...

閱讀詳情 »

記者李振麟/台北報導 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癌友治療和照護上的專業服務,更長期提供癌友「醫療級假髮」免費借用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107年度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新發癌症人數已高達116,131人,相較106年度新增4,447人,平均每4分31秒就有一人罹癌。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癌友治療和照護上的專業服務,更長期...

閱讀詳情 »

【勁報/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台第11期已於昨(11)日上午10時起開放預約,7月22日前已接種第一劑AZ疫苗的18歲以上、7月30日前接種第一劑的54歲以上市民將可預約第二劑AZ疫苗。臺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BNT疫苗開放22至12歲、18歲以上第9類,也提供45歲以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