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大腸癌好發於這些族群 50至74歲民眾國健署補助篩檢

大腸癌好發於這些族群 50至74歲民眾國健署補助篩檢

【NOW健康 王澍清/新竹報導】65歲的陳伯伯因為解便困難,到醫院求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在乙狀結腸有個3公分的腫瘤,電腦斷層確定沒有其他器官轉移後即接受手術切除,術後病理報告發現23顆局部淋巴結中有5顆有癌細胞轉移,腫瘤科醫師評估需要接受6個月的輔助性化療。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楊明翰醫師說明,大腸癌泛指發生於大腸的惡性腫瘤,可依其侵犯位置分為結腸和直腸;結腸包含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相接。大多數大腸癌一開始時只是良性瘜肉,經過一段時日後,有些瘜肉會惡化成大腸癌,逐漸變大產生症狀。若是出現在升結腸較容易造成貧血、腹脹;若發生在降結腸或乙狀結腸則多出現腹瀉或便秘,及型態變細或帶狀改變、血便或是腸道阻塞來表現。


一般針對第1至3期大腸癌的治療,手術切除是唯一能根除腫瘤的治療方式,並輔以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目前國內外專家一致共識是第1期的大腸癌復發轉移機會低,建議定期追蹤即可,無須輔助性化療。第2期腫瘤侵犯較深及第3期有淋巴結轉移,則依危險因子的有無,醫師會建議進行3個月或6個月的輔助性化療。危險因子包括:組織學分化不良、有淋巴管及小血管或神經侵犯、手術前已出現腸阻塞甚至穿孔症狀、手術邊緣有腫瘤細胞浸潤。


楊明翰醫師表示,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多肉少纖維、生活習慣改變,大腸癌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根據國民健康署報告指出民國106年有1萬6千多人被診斷大腸癌,其發生率僅次於女性乳癌,但同年度死於大腸癌的卻不到6千人,表示大多數被診斷大腸癌的病人可以在治療後長期存活。而決定存活率的最重要因素,就是診斷時的期別及是否有機會手術切除。除第4期的大腸癌外,其餘期別的5年存活率都遠超過5成,若為第1期的大腸癌,存活率甚至高達9成以上。因此在臨床上,並不贊成大腸癌病人完全不接受正統治療而採取另類療法,倘若錯過了治療良機,從原本可以手術切除的早期轉變為全身轉移的晚期大腸癌,那治癒的機會就大大地降低。


近年來國健署推動大腸癌篩檢計畫,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若篩檢結果為陽性,則建議安排進一步大腸鏡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楊明翰醫師提醒,大腸癌好發年齡約65歲左右,80至90歲的患者也並不算少見,年齡本身並不是接受化療與否的絕對限制,建議還是與醫師及家人好好討論,衡量接受治療的利弊得失後再行決定,以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及達到延長存活期之目標。


更多NOW健康報導
▸午後雷陣雨鞋子泡水真惱人 沒做好防護灰指甲恐上身
▸暑期戲水溺斃意外增 國健署提「4要1不」安全要領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女性尿失禁分4種 停經後婦女多合併2種常「溼」控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每到夏天,就要去海邊!」暑假太陽好大,總少不了玩水的行程,不論是墾丁、還是貢寮海洋音樂祭都是人滿為患,不少年輕人都想趁著假期好好high一下!但眼科醫師提醒,千萬不可佩戴隱形眼鏡運動,此外,眼睛發炎感染時,更應避免水中活動。到底戴隱形眼鏡時,可不可以游泳或到海邊玩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糖尿病患逐年增加,全國將近170萬名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許多偏鄉地區,醫療資源及資訊傳遞慢,衛教訊息也普遍落後,對於偏鄉的糖尿病患者來說,是十分沉重的負擔。為照顧更多糖尿病患,臺灣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 Taiwan)公司也將糖尿病列為關注重點,除在醫療保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恭喜妳懷孕了!」當聽到醫師告知懷孕的消息時,對於正在吃藥的婦女而言,可能會直覺要拿掉小孩,以免導致畸胎;不過,婦產科醫師指出,無須過於擔心用藥會導致畸胎問題,孕婦用藥分五級,只需注意D與X級即可。過了龍年後,國人新生兒生產率又再下探,而當聽到懷孕的消息後,本該歡喜的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為幫助弱勢家庭兒童脫貧,家扶基金會發起2014年無窮世代專案募款活動;小時候曾接受家扶幫助的歌手彭佳慧特別呼籲各界發揮愛心,讓弱勢兒能獲得生活照顧、健康維持、教育補助、急難救助,並進一步自立脫貧。根據家扶基金會統計,在輔導的弱勢兒案例中,有高達81.07%來自單親或失親...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