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女性尿失禁分4種 停經後婦女多合併2種常「溼」控

女性尿失禁分4種 停經後婦女多合併2種常「溼」控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女性尿失禁在每個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尤以中年女性最常見,通常年過65歲約5成都有尿失禁,年輕女性約1至2成病例,特別是產後婦女或肥胖,多半因為尿道鬆弛,較容易出現漏尿的困擾。


根據國際尿控制醫學會對尿失禁的定義是不自主性的尿液滲漏,且造成衛生和社交困擾。三軍總醫院泌尿科主任蒙恩醫師表示,女性尿失禁可分為4種:


1.應力性尿失禁:應力性尿失禁主要表現在咳嗽、打噴嚏、劇烈運動或腹壓增高如提重物時,尿液會外漏。


2.急迫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因膀胱過動,膀胱肌肉層不自主收縮,常趕不及就尿出來。


3.混和型尿失禁:混和型尿失禁為前2者症狀都有。


4.滿溢型尿失禁:滿溢型尿失禁則因膀胱無力積尿過多滿出來,常見於失智、巴金森氏症及中風等腦部神經病變患者。


當中,急迫性尿失禁分布年齡層較廣,大多因年紀漸長而膀胱退化、神經較為敏感,60歲以後約2至3成會有膀胱過動症狀;應力性尿失禁主要是尿道關不緊,當膀胱壓力突然升高時,就會漏尿,尤其常見產後、肥胖、遺傳等因素導致。而女性過了更年期常合併2種尿失禁症狀,若消極面對,對日常生活影響頗大。


尿失禁的治療須根據發生原因及嚴重程度採取適合的方式,蒙恩指出,急迫性與應力性尿失禁2者機轉不同,前者主要以行為和藥物治療為主,平時可以訓練膀胱,不要一有尿意就去解尿,或是可採取放鬆膀胱、抑制敏感、增加穩定性的藥物治療,若無效亦可施打肉毒桿菌;後者則因為骨盆底鬆弛、尿道支撐力不足,基本上藥物無法改善,平時可藉由凱格爾運動多加練習,漏尿嚴重時,則建議手術治療徹底改善。


早期針對應力性尿失禁的傳統手術如陰道懸吊術,開腹傷口面積大、疼痛度高,多已不採用;後來演進到在尿道下吊帶的治療方式,包括從腹直肌取1塊筋膜,製成長條自體吊帶,墊在膀胱頸處,缺點是傷口較大;目前的新發展是以人工網膜吊帶取代自體材料,置入尿道中段之下方維持支撐力,微創手術傷口小、疼痛感低,術後觀察排尿順利、翌日即可返家。9成患者不會再漏尿,約可維持5至10年。手術後3個月內禁提重物,避免劇烈運動,4至6周暫停性生活,能有助人工網膜能順利與肌肉組織結合、避免移位


蒙恩建議,有輕微漏尿症狀的女性,平時可藉助正確的提肛運動,或到醫院透過生理回饋儀、磁波儀,鍛鍊骨盆腔底的肌肉收縮及強度,肥胖者應減重,平時避免提重物及少喝含咖啡因的刺激性飲料或過量的水,少碰菸酒,都能降低尿失禁的困擾。並提醒更年期後的女性若漏尿需使用護墊、或換好幾條內褲時,不要隱諱就醫,以免引發尿路感染等其他問題。


更多NOW健康報導
▸夏日溫度攀升至38度高溫 這2類人更應注意防曬
▸疫情解封正逢畢業求職潮 打理門面牙科整牙、美白夯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密封或真空室溫能保鮮? 專家:未高溫殺菌都要放冰箱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翻來覆去,就是睡不好,很難入眠!」疫情期間,許多人宅在家裡,缺乏運動,如工作不順,收入不穩定,壓力沉重,就容易失眠。台市聯醫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陳煒達表示,這2、3個月來,失眠患者明顯增加,長期下來,恐身心俱疲。 陳煒達解釋,從中醫觀點來看,遇到壓力時,容易導致「...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綜合報導】「趕快給我呼吸器!」、「我需要新血管支架!」奧運羽球女單金牌大戰時,許多人在臉書貼文自嘲求救,因為緊張到快不能呼吸,但這可不是玩笑話,國外就有研究發現,世界盃足球賽期,德國民眾心臟病發作風險竟比平常高出2.66倍。 該研究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研究團...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單株抗體藥物對於治療新冠患者有一定成效!台大醫院高嘉宏副院長、教學部盛望徽主任、內科部劉旺達醫師共同分享臺大醫院抗SARS CoV-2治療的新進展單株抗體應用於臨床COVID治療之經驗,根據臨床數據,證實單株抗體對於武漢肺炎輕症及中度症狀患者有良好療效,黃金治療期是在發病...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東京奧運開始至今,各國運動好手在運動場上的表現無不受到網友熱議,而隨著賽事如火如荼地展開,全台觀眾除了準時守候在螢幕前為中華隊加油外,外國選手在場內場外的行為表現也都受到高度關注。 《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奧運期間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