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如何掌控力度要點“不要發力揮桿

“飄渺的理論”教導我們說:揮桿要保持放鬆,注意節奏,不要發力揮桿,保持75%的力道剛好。

“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說:匯豐和沃爾沃現場那幫傢伙是玩命地揮桿。

是理論有問題?是職業們太強悍?還是我們愛好者水平太差?

我覺得之所以有這樣一個疑惑重要的原因是----大家都把職業們身體劇烈的製動理解成為發力揮桿了。

“制動”是物理中的“近端制動遠端加速”的慣性表相,就像助跑著的標槍運動員突然蹬地停下後,奮力把標槍投出去一樣。同樣的物理現像還有:高速行駛的汽車撞樹後,副駕駛破窗飛出車外一樣,慣性使然。

高爾夫揮桿中的身體制動(針對擺式)-----在揮桿中,通過蹬伸(身體踝、膝關節、胯關節角度的槓桿變化)完成了對“身體的加速”,然後通過腿部、胯部、肩部的有序制動(關節角度停止變化+身體部分肌肉瞬間收緊形成了製動)完成了能量的轉移,最後達到了以“左臂以左肩為軸的擺動”。

外在的形體表象就是教學中的“撞牆理論”“頭在球後” “踩西紅柿”

撞牆理論—在揮桿中,彷彿左側有堵牆,堅決不能超過(不知道教練們的表述能力太差,還是故意要把學員弄糊塗,非得把牆弄進來,其實的目的就是要在合適的時機完成下肢的製動)頭在球後---頭要在球後的目的很明顯,就是在下肢、胯制動後,頭部不能移動,以保證所有的能量(慣性)都能用在對左臂的加速上(如果頭部移動的話,就會消“耗掉大量慣性”);頭部不動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即是,通過保證頭部的穩定來穩定左肩(左臂穩定的軸),進而保證左臂穩定地擺動。

所以說,職業們是通過一個劇烈的“蹬伸制動”來完成一個“平順快速的左臂擺動”,理論上製動的越猛烈對於末端的加速約有利,例如,汽車沒有減速地撞樹的話,副駕駛飛的會越遠。

那麼,也就是說,我們不要看職業們的形體變化是否激烈,關鍵是看左臂是否順暢擺動。不要把劇烈的身體制動理解為用力揮桿了。

當然,也一定存在著,職業們的控制能力超強,也就是說---他們具有在保證精準度的情況下,做出最劇烈的製動,來換取高速的擺動,已達到長距離擊球的目的。

還有一個原因---用轉式揮桿來驅動的揮桿模式,就是需要快速的揮動,不存在身體制動的因素,這恰恰是轉式要求身體有非常好的柔韌性的原因,也恰恰是一種完美但難操作的揮桿模式了。


相關推薦

舉旗喊口號替台灣隊加油打氣,亞運考察團拜會印尼駐代表處大使陳忠親自接待,也表示會在亞運期間,和印尼僑胞全心傾力,支援亞運台灣代表隊。今年台灣代表團預估會有超過600人,也是台灣代表團歷屆亞運最大團,包括交通住宿等問題,都十分需要駐印尼代表處協助。因爲雅加達第一和第二賽區,可能會有交通阻塞的問題,所以...

閱讀詳情 »

陷入低潮的「怪力男」Stanton,經過一番調整,手感終於不再冷,三局下洋基取得領先,四局上分數多的又換邊,「陽光男孩」狀況還是下雨天,Gray先發3.1局失5分,表現不佳敗投卻沒吞,因為這發全壘打是陽春砲。菜鳥Andujar展現爆發力,可惜洋基牛棚不給力,五局上又讓藍鳥攻城掠地,藍鳥再次超前比數,...

閱讀詳情 »

不管是大家繞圈圈玩遊戲,或是就地玩起跳棋,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市區的廣場,被小朋友們占據,所有人一起動一動流流汗,因為在當地時間4月18日星期三下午,全比利時的兒童頻道都無法收看,不過這可不是什麼斷訊,而是政府刻意安排。布魯塞爾公共事務部長史密特表示,「我們希望要求孩童走到戶外,去公園也好、去公共廣場...

閱讀詳情 »

投手鄭錡鴻這顆內角直球,差點打到蔣智賢的膝蓋。兩隊這個時候火氣也跟著上來,爆發了板凳淨空的衝突。今年(2018年)富邦悍將跟中信兄弟的對戰,本身就很有話題性,而且星期五(20日)的火藥味,還要繼續往上提升。9局上半,倪福德直接把球投到陳子豪的背後,雙方爆發第二次的激情場面。這也更加確定,本季富邦跟中...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