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妊娠糖尿病無不適感 輕忽下場恐致流產或胎兒發育異常

妊娠糖尿病無不適感 輕忽下場恐致流產或胎兒發育異常

【NOW健康 王澍清/台中報導】準媽媽「小梅」懷孕5個多月,本身已有糖尿病病史,但懷孕過程中飲食沒節制,吃多、喝多且體重增加破表,原本沒有其他不舒服所以並不在意,直到產檢發現血糖異常,進一步檢查後,胎兒已出現肢體畸形等發育異常症狀,無奈下只得選擇中止妊娠,醫師呼籲,孕媽媽與準媽媽們務必正視血糖問題!


妊娠糖尿病分娩後血糖會恢復正常 建議24至18周間檢測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產科醫師陳彥廷表示,妊娠糖尿病是指原無血糖問題的媽媽,在懷孕20周以上診斷出的血糖不耐的現象,一般產婦在分娩後血糖會恢復正常,但有部分產婦會發展成第2型糖尿病。若懷孕前本身血糖已經控制不良,除了懷孕時血糖容易更不穩定之外,也會對胎兒造成影響。臨床上已發現越來越多病人孕前已經有血糖問題,但不是所有病人都能適當的被診斷、介入。


依照現行產檢常規,除了每次產檢都會檢查尿糖、尿蛋白之外,醫生都會建議孕婦在24到28周之間,喝糖水進行妊娠糖尿病檢測,一旦3次的血糖值有任何1次超過正常值,就會被診斷是妊娠糖尿病,但通常確診時,已經到了第2、第3孕期,如果妊娠初期甚至懷孕前就有血糖異常,診斷出來時對孕婦、寶寶的健康都已經造成偌大的影響。


妊娠糖尿病對胎兒有重大影響 從生活作息開始控制血糖


陳彥廷醫師舉例,妊娠糖尿病在不同懷孕階段會造成不同的影響:產前就存在的高血糖容易造成胎兒無心跳、早期流產或胎兒發育異常,造成肢體缺陷;第2孕期之後則容易提高子癲前症的風險、胎兒過大、羊水過多;在生產階段則常因胎兒過大造成新生兒或母體的生產損傷、因母體血糖過高導致新生兒低血糖、低血鈣等併發症;胎兒出生後到了兒童時期肥胖的機率以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明顯增加。


不過陳彥廷醫師也建議媽媽們無須過度焦慮,若確診為妊娠糖尿病,衛教師會與準媽媽溝通,從固定生活作息、建立合適的運動習慣,以及調整飲食來控制血糖,建議少量多餐進食,攝取天然醣類食物替代精製糖,以及食用富含纖維的全穀類、蔬菜等增加飽足感,並且選擇優質蛋白質、適當的補充維生素,藉此穩定血糖,若是透過飲食無法控制血糖,也可以透過注射胰島素加強控制。


準媽媽有血糖問題可定期追蹤 健保給付減輕負擔


陳彥廷醫師提醒,準媽媽們如果本身有BMI高、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曾生產過體重過重的寶寶,以及其他綜合內外科合併疾病,在備孕或發現懷孕時就應該要先檢查是否有血糖過高的問題,而本身就有糖尿病病史的婦女,在妊娠中則更必須要密切追蹤血糖數值。


目前健保有給付血糖試紙給28周以上,確診為妊娠糖尿病的孕婦,也可以免費借用血糖機等政策,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也建議,自我血糖監測是妊娠糖尿病控制的關鍵,保護自己和孩子的健康。


更多NOW健康報導
▸想瘦身又要兼顧營養怎麼吃? 營養師大推這些油切食物
▸條條血管通器官 幹細胞結合3D列印技術加速血管新生

相關推薦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1名70歲的爺爺2年前開始出現耳鳴現象,一開始聲音還算小,近期因為氣溫偏低,血管容易阻塞不暢,耳鳴容易發生且聲音愈來愈大聲,以往夜半人靜時才會嗡嗡作響,現在連白天都開始覺得耳根不清靜了,家人發現他變得精神不佳、心情低落,彼此對話還常常雞同鴨講,趕緊陪他去耳鼻喉科報到,...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於2020年12月26日舉辦健康講座,台北附醫生殖醫學中心主治醫師王呈瑋,特別前往講述生殖科技,如何幫助現代社會結婚生子現況。王呈瑋強調,晚婚不僅影響女性,男性也會跟著生育能力下降,夫妻面臨生育困難,男性與女性不孕機率相同,但檢查男性過程輕鬆簡單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年長者容易鈣質攝取不足加上運動量減少,未曬到足夠陽光,導致骨質逐漸流失,這時若不慎跌倒,恐增加骨折風險。南投醫院陳佳祺營養師指出,根據2013年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65歲以上老人每日平均乳品攝取約0.4至0.7杯,遠不足建議量的1.5杯,也就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在台灣約有60%至80%民眾一生中都曾有下背痛經驗,且健保局資料顯示,下背痛是國人就診原因的第二名,主要因下背痛症狀與肌肉疼痛、神經痛類似,導致患者多會先到各相關科別求診。北醫附醫骨科部脊椎骨科李境祐醫師指出,下背痛病因不易診斷,但若未確實診斷及治療,不僅會慢性疼痛,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