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婦健檢揪出腦動脈瘤 血流導向裝置成功拆彈

婦健檢揪出腦動脈瘤 血流導向裝置成功拆彈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一名七十多歲女患者,年輕時忙於工作、三餐不正常,老年除了三高之外,也罹患嚴重的頸動脈狹窄。應開始享福的她,在某次例行健康檢查發現腦部長了兩顆動脈瘤。由於患者年事已高、且固定服用抗凝血劑治療頸動脈狹窄,若要進行手術,風險實在太大。在醫師的建議下,患者接受血管內介入治療-血流導向裝置治療腦動脈瘤,術後持續門診追蹤,患者恢復良好也能重拾退休人生。

腦動脈瘤如同一顆無聲炸彈 三高、40歲以上女性需注意

收治上述患者的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外科陳國瑋醫師說明,腦動脈瘤成因複雜,隨著年紀漸長,血流衝擊腦血管壁,導致血管壁退化變脆弱,長久下來退化的血管壁可能如氣球般脹大,形成所謂的腦動脈瘤,使病患處於與不定時炸彈為伍的風險中。腦動脈瘤好發於女性,高危險族群包括40歲以上女性、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或有腦動脈瘤家族史者。

血流導向裝置突破治療瓶頸 為患者拆彈解危

動脈瘤以傳統開顱手術與血管內介入治療為主要的兩種方式。陳國瑋醫師進一步說明,開顱手術是以手術顯微鏡為輔助,用血管夾夾閉動脈瘤瘤口,以阻斷血流防止動脈瘤變大。血管內介入治療則可利用金屬線圈填充動脈瘤空腔,來防止血流繼續流入,降低動脈瘤破裂的風險;現在也有新式「血流導向裝置」,除了達到阻斷血流的效果,亦可降低傳統手術或一般導管栓塞手術的風險。陳醫師也補充,介入治療的傷口小、術後復原快,可依據患者動脈瘤所在的位置、形狀,以及動脈瘤跟周邊血管的位置來選擇適合的處置方式。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定期健檢有助預防

陳醫師也呼籲,腦動脈瘤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高危險族群應定期做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同時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此外,他也提到動脈瘤不一定都會破裂,需視動脈瘤的大小、位置以及形狀來評估是否需要進行手術,高風險者才會建議手術治療腦動脈瘤。

【延伸閱讀】

性交疼痛原是子宮肌瘤在作怪 中醫改善肌瘤還您性福

從鬼滅之刃看挖眼事件 「暴力攻擊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62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冬季總算來臨,薑母鴨、羊肉爐的店也大發利市。俗語說「補冬補嘴空」,面對變化無常的濕冷冬季,大家總喜歡吃點熱食禦寒。綜觀網友對於冬季飲食的討論中,最常見的是平價、方便料理的「薑」。另外常見的牛肉、羊肉也是火鍋必備。不過這些食材該怎麼吃才能吃出溫暖,而非吃出火氣呢? 網友...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輯部/台北報導】年末之際天氣多變,一下潮溼,一下乾燥,這樣的天氣若不特別留意,很容易引起皮膚疾病。雙和醫院皮膚科專任主治醫師林欣儀表示,近期就遇到多位乾燥性皮膚炎的患者,此時,有正確的保養知識就很重要,以免皮膚狀況越來越糟。 林欣儀醫師指出,一般的乳液雖然是有一點保濕的效果,但是裡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冬季為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近期氣溫驟降且早晚溫差甚大,會使血管收縮劇烈,嚴重甚至造成心肌梗塞及心臟衰竭惡化,提高死亡風險。根據2020年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統計,「心臟相關疾病」仍高居第二位,僅次於癌症,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相關疾病,一年累積下來更是超過兩萬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30歲的美美(化名)是一名職業女軍官,由於患有僵直性脊椎炎,透過規律藥物控制。結婚後一直有計畫懷孕,因擔心藥物影響便自行停藥,後來幸運懷孕2個月後,發現自己下背痛狀況越來越嚴重,不僅晚上無法好好睡覺,也嚴重影響白天正常工作效率,加上懷孕前期的不適症狀,讓她飽受身心煎熬,...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