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婦科腫瘤手術傳統微創都怕沾黏 術中做好止血是關鍵

婦科腫瘤手術傳統微創都怕沾黏 術中做好止血是關鍵

【NOW健康 楊芷晴/台中報導】常見的婦科疾病不外乎子宮和卵巢的問題,一般常見的良性腫瘤大多發生在20至30歲正值生育年齡的女性,因為經期異常、經血量過多、經痛或有計劃生育等,到婦產科進行超音波檢查後才發現病灶,婦科腫瘤常成為女性不孕的成因。


子宮和卵巢是女性生育與維持青春的重要器官,若發現異常不應掉以輕心。婦產科醫師林于翔表示,子宮肌瘤與子宮腺肌症是最常見的子宮良性腫瘤,多數患者症狀不明顯、需追蹤觀察,惡性機會僅有千分之1至3,當出現症狀且藥物控制無效時則需要手術處理。其中,子宮肌腺症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1種,每當月經來潮時異位的子宮內膜細胞會在肌肉層中剝落出血,就會造成劇烈經痛,經年累月瘀積的肌血累積在肌肉層,會造成子宮肥大,逐步讓子宮肌肉纖維化、不易收縮,進而發生月經量過多及血崩。


林于翔醫師解釋,倘若子宮內膜組織跑到卵巢形成腫瘤,即稱為「巧克力囊腫」,也屬於1種子宮內膜異位的病變,在傳統醫學理論上,認為巧克力囊腫大於5公分再開刀即可,但臨床上常見維持3公分大小就不再長大,卻在骨盆腔內不斷產生沾黏問題,建議即便2、3公分,也應儘早手術處理,避免傷害卵巢,且持續沾黏會造成輸卵管的損傷,這也是子宮內膜異位症造成沾黏導致不孕的最常見原因。其他卵巢常見的疾病性腫瘤還包括畸胎瘤和囊狀腺瘤,前者大小於5公分內可和平相處;後者為醫學報告中最常見的卵巢巨大腫瘤,若確診也建議手術清除。儘早手術切除腫瘤可以避免卵巢遭受破壞並保留卵巢的正常功能。


婦科手術可分為傳統開腹、傳統微創、單孔微創及自然孔微創等形式,林于翔醫師指出,傳統開腹傷口最大、恢復較慢;傳統微創約3至4個洞,復原稍快;單孔微創採肚臍為傷口,不傷害腹壁肌肉恢復更快些,且傷口藏於肚臍內較不明顯;自然孔微創從陰道進入,沒有體表傷口,但僅適合簡易的手術。臨床上是否必須採取手術治療,腫瘤大小並非唯一判斷依據,須根據不同腫瘤的特性,對身體造成的影響程度,以及腫瘤生長位置不同,經過醫病雙方討論決定手術的方式。對於較大的腫瘤或合併有沾黏問題,仍應選擇較安全有效的術式為主。


婦科疾病中巧克力囊腫約9成在術中都有產生沾黏的情況,除了子宮內膜異位症本身易造成沾黏外,若過去骨盆腔常反覆發炎,或曾接受過腹腔及骨盆腔手術,且術中未做好預防沾黏處理時,都會增加每次手術的沾黏機率。林于翔醫師說明,防沾黏除了手術刀法必須乾淨俐落,保持手術部位組織光滑平整就能降低沾黏機率,再者,手術部位必須完全止血、減少滲血,就能避免形成纖維組織產生沾黏。


術中採用止血劑有助手術縫合針孔或沾黏剝開的粗糙面組織達到止血效果,是降低沾黏發生最重要的第1步,止血劑塗抹完後,第2層可再使用防沾黏凝膠或防沾粘噴霧,能附著於凹凸不平的組織表面不易脫落,形成光滑的防沾黏保護層,不僅降低腸沾黏機率,也能減少術後沾黏腹痛的後遺症,是腹腔手術的加分選項。


一旦發現婦科腫瘤,切勿聽信網路謠言或親友偏方,應尋求正規醫療以免釀成難以挽回的遺憾。林于翔醫師建議,應多方諮詢專科醫師,不要對微創手術存有迷思,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或手術方式,才能有效解決病灶,降低術中風險及術後復發機率。


更多NOW健康報導
▸2021隆鼻美學新趨勢 符合這些條件才是漂亮美鼻
▸【影】「糖」與「醣」怎麼分? 影響血糖起伏變化最大的是它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學會控「醣」、穩住血「糖」 控制糖尿病其實沒有這麼難!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部立桃園醫院群聚持續擴散,原認定住院病房最低風險綠區,竟出現2名確診病患,分別是第889例與第890例,現有資料發現,2名新病患與初判前確診12名個案未接觸,也沒有病房連結;部立桃園醫院住院大樓不再分區,整棟全列高風險,包含出院病患、陪病者、同住家人,即刻起全數居家隔...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名40歲羅先生,日前因連續頭疼兩星期,自行服用止痛藥後仍未改善,直到不慎在家跌倒,出現意識混亂、情緒起伏大等情況,緊急就醫檢查,確診為隱球菌引發的腦膜炎;所幸經給予抗生素治療後,患者已順利康復出院,後續持續接受回診追蹤。隱球菌存在土壤、植物 呼吸道吸入即會感染隱球菌多...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53歲的楊太太去年彎腰取物時,突然「啵」一聲,頓時上背劇痛、上半身無法旋轉,右側痛到肩膀無法上舉,四處求醫仍未好轉,爾後陸續出現下背痛及坐骨神經痛,讓她苦不堪言,直到安排抽血及骨髓穿刺,確診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第三期,採標靶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後,癌細胞獲控制。多發性骨髓瘤初...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感染B、C肝後,每4人有1人會變成肝硬化,肝硬化後每20人有1人會併發肝癌,是造成慢性肝病與肝癌死亡的主要原因,肝癌更是高居癌症死因第二位!國民健康署自去年9月底放寬成人預防保健B、C型肝炎篩檢年齡為45至79歲終身一次;王英偉署長提醒,民眾善用政府提供此一免費篩檢服務...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