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媽媽產後重返職場 如何排解分離焦慮成課題

媽媽產後重返職場 如何排解分離焦慮成課題

【圖文提供/媽媽寶寶】孕育生命的過程,究竟有多辛苦,恐怕只有媽咪本人才有最深刻的感受,從孕期的臍帶相連到產後的哺乳,都一再得加深媽媽與寶寶間無法切割的親密。因此,分離時的焦慮,就並不會只是「單方面」的產生。

 

一般大眾所稱的「分離焦慮」,和臨床上的定義並不一樣。馨思身心精神科診所暨楊思亮診所臨床心理師沈千禾說明,若要確診成人是否為分離焦慮症患者,需要對主要依附者的分離,產生與當前發展階段不符的不適應反應,如:過度痛苦、想像遭遇不測或死亡,使個體出現無法出門、不願獨處、反覆做離別相關噩夢或身體症狀等情況,並且持續6個月以上,才能被確診為「分離焦慮症」。平時媽媽和寶寶分開時,產生緊張、擔憂等情緒,是相當普遍的情緒反應,不需過度擔心或對號入座。

 

「分離」在我們的日常中隨處可見,如此稀鬆平常的事情,放到媽媽和寶寶身上,卻變成了難分難捨的牽掛,沈千禾臨床心理師說明,礙於媽媽們時有耳聞,照顧者的疏忽致死或保姆虐嬰等社會新聞,因此每當孩子不在視線範圍內時,內心小劇場就不時上演那些可怕的想像。她指出,新聞皆非常態,若過度將負面新聞懸宕在心上,將更容易感到焦慮情緒。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世代,遠離那些會讓自己有負面想像的資訊,同時理解分離並不代表會失去寶寶,反而是給予2個人成長、尊重的機會,也讓媽媽和寶寶的關係會更加緊密。媽媽需要的做並不是有預期心理,而是平日練習正向思考,相信別人會跟自己一樣疼愛、照顧寶寶。

 

當媽媽開始出現焦慮情緒時,可以先自我覺察心緒的起伏和身體的感受,觀察自己焦慮的來源是否來自其他生活瑣碎之事。針對媽媽無法緩解的焦慮,提供以下實用的方法,讓媽媽可以加以運用,減少焦慮纏身的機會。

 

身體上:平日除了養成運動的好習慣,也可以藉由冥想幫助沉澱自己,腹式呼吸也是運用同樣的道理,將注意力轉移到自身的呼吸上。此外,媽媽也可以練習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拉長和寶寶分開的時間,例如:做家事時,可以先離開寶寶5分鐘,再慢慢地變成離開10分鐘,讓焦慮的情緒隨著時間下降影響程度。

 

心理上:媽媽孕育寶寶的生命歷程,是很珍貴且特別的經驗,這讓媽媽深刻的感受到,有一個生命是如此的需要自己,因此才會在剝除這份聯繫時更加不捨。這種「被需要」的感覺,正是媽媽除了和寶寶在人身分離之際,也要同時一起分離的感受。建議媽媽可以試著回想尚未懷孕前的自己,多與先生相處或三五好友聚會,學習信任自己、寶寶和其他照顧者。和寶寶有一個距離,媽媽才能看清楚寶寶逐漸成長的完整樣貌,當你開始信任孩子可以獨當一面,於此同時,也不會在分離時感到焦慮了。

 

編輯:陳盈臻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不少饕客為了追求食物本身的原味與鮮度,紛紛會以生吃的方式淺嚐,就好比說吃生魚片、生牛肉一般。不過也有其他地區因為家鄉的傳統習俗,造就了當地村民有生吃豬肉的習慣。只不過不熟的食物容易夾帶著大量細菌、病毒甚至是寄生蟲,一旦這些害物食進了體內,可就難保身體健康會出現異狀。 日前在對岸雲南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臺中一名35歲男性,罹患思覺失調症已六年,第一次發病時出現幻聽,而患聽還引導病患以利器傷害自己的頭頸部與手部,全身血淋淋的被送入急診,處理好傷口後,轉護慢性精神照護中心。在藥物治療、職能治療、心理以及社工幫助之下,讓幻聽的現象逐漸好轉。   急性精神患者傷己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近年來最強的寒流即將在本周末到來,根據媒體報導,台灣不但被寒流壟罩,更可能出現10度以下低溫,對年長者是一大考驗。而周末又將舉行大學學測,如何在緊張的考試之中保暖,以展現實力,是家長與考生最關心的議題。 職能治療師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張自強指出,天氣溫度的突然改變,容易造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明琪報導) 免疫療法是當前癌症及感染性疾病治療的顯學,國內外生技業者都積極投入相關領域;生寶集團旗下新藥研發公司「TheVax生控基因疫苗」,開發出可治療子宮頸癌及其癌前病變的「TVGV-1 HPV」免疫療法,該項免疫療法已在美國進行第二期人體臨床試驗,台灣的第一期臨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