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嬰兒餐餐溢吐奶 新手爸媽這樣做不必忙翻天

  小嬰兒也會胃食道逆流?小兒科醫師指出,嬰兒溢吐奶相當普遍,這是正常生理現象,直到滿周歲才會逐漸改善,部分家長以為減少奶量,就可改善溢吐奶,反而適得其反,寶寶可能因為肚子餓而哭鬧激動,更會吐奶,甚至影響發育。

  6周大的洋洋,自月子中心回家後,吐奶機率頻繁,每天約有2至3次餐後吐奶,大多為溢奶,而不是噴射狀嘔吐,媽媽為此自行減奶,仍未改善,擔心寶寶是否有腸胃道疾病,因此求診。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戴季珊表示,洋洋足月出生,體重3000g,看診時體重已達4200g,每4小時的喝奶量約100c.c.至120c.c.,每天可換5片以上尿布,並無腹脹、嘔吐物含血絲或活力低下等問題,診斷為生理性胃食道逆流。

  戴季珊解釋,寶寶喝奶之後,會因胃部撐大,增加短暫下食道括約肌鬆弛的發生機率,使得胃內的奶容易逆流回食道,甚至由口溢出。隨著年紀增長,胃容量慢慢增大,食用稠狀副食品,以及坐著或站立的時間越來越多,生理性胃食道逆流就會逐漸改善。

  據統計,約6成4個月大嬰兒每天至少吐1次,情況直到7至12個月大才會逐漸改善。但如果嬰兒頻繁溢奶、吐奶,就應就醫,接受鑑別診斷,找出病因。

  戴季珊說,除了最常見的生理性胃食道逆流,嬰兒溢吐奶還有潛藏其他可能的致病因素,例如,蛋白過敏、幽門狹窄、腸道阻塞、腸道扭轉、先天性巨結腸症、先天性代謝異常、急性腎上腺不足,以及病理性胃食道逆流等。

  戴季珊提醒,家長應該多多注意寶寶溢吐奶時的嘔吐物是否含有血絲或膽汁,如又合併餵食困難、體重增加不佳、呼吸道症狀、活力下降等情況,就應儘早就醫檢查。

  如果只是單純生理性胃食道逆流,家長應該以少量多餐方式餵食寶寶,頻繁拍嗝,餵奶後讓寶寶保持直立的姿勢且避免激烈活動。睡覺時仰睡,且抬高頭部,並避免接觸尼古丁等二手菸接觸,以緩解嘔吐狀況。

相關推薦

指揮中心拍板三級警戒延長,適度鬆綁管制「微解封」,北北基等縣市相繼宣布「餐飲不開放內用」。屏東縣長潘孟安考量疫情及綜合評估後,今(10)日緊急宣佈「屏東縣餐飲業仍只能外帶,禁止內用」,並且向餐飲業朋友致歉,「對不起,請再忍一下」。潘孟案今天透過臉書向縣民說,「微解封」讓大家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中央流行...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宣布,7月9日針對北農第一市場熱區進行篩檢,造冊1400人,實際檢驗2249人,含熱區人員、其他工作人員、攤商、外攤商及民眾自願等,驗出1位確診。另外,由於前進指揮所任務已告一段落,加上整體疫情已經控制,決定聯合前進指揮所在今日解編。陳時中說明台北三市場前進指揮所應...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適度鬆綁防疫措施,不過各縣市政府紛紛宣布仍禁止內用。彰化縣長王惠美今天宣布,7月26日前全面禁止餐廳內用,並籲請中央重新檢討統一規範,訂定符合地方需求的措施。全台各縣市首長相繼宣布不開放餐廳內用,王惠美指出,遵照中央指引規定開放餐廳內用,並加嚴管制措施,全台各縣市已紛紛宣布餐...

閱讀詳情 »

桃園今日新增4例確診,桃園市長鄭文燦說明,其中3例是確診者接觸者、1例是大園區某公司員工,該案出現症狀快篩陽性,到醫院PCR採檢確診。鄭文燦指出,3例因本就在隔離,沒有足跡,1案曾去過大江國際購物中心、家樂福超市環北店等4公共場所。國內今天新增31例COVID-19本土確診,其中桃園市新增4例。桃園...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