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嬰兒餐餐溢吐奶 新手爸媽這樣做不必忙翻天

  小嬰兒也會胃食道逆流?小兒科醫師指出,嬰兒溢吐奶相當普遍,這是正常生理現象,直到滿周歲才會逐漸改善,部分家長以為減少奶量,就可改善溢吐奶,反而適得其反,寶寶可能因為肚子餓而哭鬧激動,更會吐奶,甚至影響發育。

  6周大的洋洋,自月子中心回家後,吐奶機率頻繁,每天約有2至3次餐後吐奶,大多為溢奶,而不是噴射狀嘔吐,媽媽為此自行減奶,仍未改善,擔心寶寶是否有腸胃道疾病,因此求診。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戴季珊表示,洋洋足月出生,體重3000g,看診時體重已達4200g,每4小時的喝奶量約100c.c.至120c.c.,每天可換5片以上尿布,並無腹脹、嘔吐物含血絲或活力低下等問題,診斷為生理性胃食道逆流。

  戴季珊解釋,寶寶喝奶之後,會因胃部撐大,增加短暫下食道括約肌鬆弛的發生機率,使得胃內的奶容易逆流回食道,甚至由口溢出。隨著年紀增長,胃容量慢慢增大,食用稠狀副食品,以及坐著或站立的時間越來越多,生理性胃食道逆流就會逐漸改善。

  據統計,約6成4個月大嬰兒每天至少吐1次,情況直到7至12個月大才會逐漸改善。但如果嬰兒頻繁溢奶、吐奶,就應就醫,接受鑑別診斷,找出病因。

  戴季珊說,除了最常見的生理性胃食道逆流,嬰兒溢吐奶還有潛藏其他可能的致病因素,例如,蛋白過敏、幽門狹窄、腸道阻塞、腸道扭轉、先天性巨結腸症、先天性代謝異常、急性腎上腺不足,以及病理性胃食道逆流等。

  戴季珊提醒,家長應該多多注意寶寶溢吐奶時的嘔吐物是否含有血絲或膽汁,如又合併餵食困難、體重增加不佳、呼吸道症狀、活力下降等情況,就應儘早就醫檢查。

  如果只是單純生理性胃食道逆流,家長應該以少量多餐方式餵食寶寶,頻繁拍嗝,餵奶後讓寶寶保持直立的姿勢且避免激烈活動。睡覺時仰睡,且抬高頭部,並避免接觸尼古丁等二手菸接觸,以緩解嘔吐狀況。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2017年衛生福利部公佈稱失智政策2.0中,今年底進行第一階段成果驗收。其中勞動部積極協助失智者就業,保障失智者的工作權益、進行職務再設計,更推動失智友善職場,成為失智政策2.0成果的一大亮點。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目前全台共有超過一萬名年輕型失智者。儘管他們失智...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吳清河/台中報導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等環保團體及約20 個醫界團體,今(6)日為8月8日當天的反空污大遊行暖身,前往台中市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陳情,中部地區不少人士前來參加,行動聯盟理事長葉光芃醫師呼籲大家屆時一起站出來反空污,骨科專家王校醫師更在現場警告,空污會造成骨質疏鬆,之...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又見境外移入病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病例,為60多歲男性(案477),長期於南非工作,前次自台灣出境時間為2016年11月,是與7月27日公布的案460、案461(一對母子)一同自南非返...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吃保健食品,當心超標塑化劑跟著吃下肚!台北市衛生局今(6)日公布最新抽驗結果,發現一件「培恩深海魚油膠囊(批號:3921A19;有效日期:2023年8月16日)」檢出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達0.8ppm,超過標準的0.6ppm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