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孩子發燒熱痙攣怎麼辦? 醫師提醒兩大原則

孩子發燒熱痙攣怎麼辦? 醫師提醒兩大原則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1歲半的幼兒,凌晨開始發燒到39度C,媽媽發現孩子突然雙眼上吊,牙關緊閉,甚至雙手雙腳規律的抽動,嚇壞家長,在緊急送醫的路上突然又停止,媽媽分不清楚孩子是昏迷還是睡著,到醫院檢查後,醫師告知為熱痙攣所致。彰化基督教醫院小兒神經科主治醫師張通銘表示,熱痙攣發作時看起來可怕,但大部分長大後都會好轉無後遺症,僅有少數個案可能為癲癇體質被誘發。

好發於6歲以下 八成長大後痊癒無後遺症

熱痙攣屬於常見的兒科急診狀況,發生年齡在1個月大到6歲之間,因為幼兒在成長過程中,腦部尚未成熟穩定,一旦發燒(38度以上)、體溫升高就容易引發全身抽筋。張通銘醫師說明,分為單純型與複雜型,約80%患者為單純性熱痙攣,若幼兒整體發展均符合各項里程碑,抽筋時間小於5分鐘,24小時內只發作1次,全身性抽筋,基本上為良性,6歲之後不會再發。

發作2次以上,時間大於5分鐘者為複雜性熱痙攣,有可能會有癲癇的風險,須由醫師診斷,未來有可能影響專注力、認知等發展。

發作時兩大原則 側躺、保持呼吸道暢通

發作時兩眼上吊、嘴唇發紫、口吐白沫、全身抽搐、口腳抖動,還可能尿失禁,幾分鐘後停止,患者也隨之昏睡,此為大發作時症狀。張通銘醫師表示,第一次遇到發作時,家長一定很驚慌,此時必須記住兩個原則,先側躺,避免嗆到,第二保持呼吸道暢通,可將頭微微後仰,切勿前傾壓迫氣管,再來便趕緊送醫。醫師也特別提醒,不要給孩子咬任何東西。

熱痙攣發作與體質有關 再發比例為三分之一

熱痙攣2年內再發作的比例為三分之一,一般來說與體質有關,很難完全避免,僅能盡量減少發燒的機會,或是已知有熱痙攣體質者,發燒至37.5度時可以預防性先給予退燒藥。不過張通銘醫師也提醒,發燒為正常生理現象,也不能給予過多退燒藥。熱痙攣看似可怕,其實危險性並不高,建議家長以平常心看待,除非當下嘴唇發黑缺氧,發作時間超過5分鐘,則需叫救護車急救。

【延伸閱讀】

「台灣精準醫療計劃」啟動 基因科技與AI跨界整合

心律不整治療再精進!心導管電燒精準定位,助患者燒除「心」頭患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902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泰國經商染登革熱 返國治療4天仍死亡國內今年確定首例境外移入登革熱死亡病例,個案來自北部一名70多歲老翁,七月中赴泰國經商,8月初就出現發燒等症狀,隔天緊急在當地住院治療,3天出現手腳紅疹、意識不清等現象,確診登革熱,但返國後隨即就醫及通報,雖經院方緊急治療,仍不幸於4...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疾病管制署今公布國內新增1例德國麻疹確定病例,患者是在服飾店工作的31歲男性。該名病患自8月23日起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症狀,27日及29日分別出現紅疹及結膜炎等症狀,30日至醫院就診,經通報檢驗確認感染德國麻疹,目前病患自主健康隔離中。疾管署表示,此個案於暴露期間無國外...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腸病毒疫情持續 開學季更應當心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8月20日至8月26日全國腸病毒門急診就診達13153人次,且近期每週疫情有小幅度上升現象;衛福部指出,上週新增1例克沙奇B3型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來自中部5歲女童,被發現出現心肌炎合併發燒、手足口症及口腔白點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廣大癌友的福音!北榮宣布,癌症標靶用藥檢測服務正式上線,並成功研發大腸癌、肺癌,以及全面性癌症標靶藥物,可望大幅提升癌友的存活率。癌症標靶用藥檢測服務上線癌症是國人死因之首。根據衛褔部105年死因統計,共有4萬7760人死於癌症,其中肺癌、肝癌位居前二位。台北榮民總醫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