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孩子看牙總大哭大鬧? 兒牙醫師有妙招引導!

【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一位三歲五個月的妹妹來到診間,由媽媽帶來塗氟檢查,妹妹起初黏在媽媽身旁,抗拒坐上椅子,醫師講什麼都說「我不要!」經過醫師的各項行為管理的方式引導,成功讓妹妹自己坐上診療椅並聽從醫師指令,全程在媽媽的牽手陪伴下順利完成檢查。新竹馬偕兒童牙科陳冠倫醫師表示,孩子對牙科診療間的物品、聲音、器械等的陌生或者過去不好的就醫經驗而感到害怕、恐懼,因此醫師會根據孩童年紀大小、身心障礙的有無及齲齒多寡等情況,給予不同的行為管理方針。

孩子看牙總大哭大鬧 兒牙醫師有妙招引導!
▲新竹馬偕兒童牙科陳冠倫醫師提醒,牙齒的照護應從小開始,養成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和定期塗氟檢查是保護牙齒健康的不二法門。(圖/新竹馬偕醫院提供)

陳冠倫醫師解釋,一般來說年紀超過三歲到三歲半的孩子就有理解的能力,可以用「行為誘導」的方式引導孩子治療。行為誘導不是單純的「哄騙小孩」而已,而是基於心理學的理論所衍生,根據美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的指引,在以下五點行為誘導的方式下,許多孩子是可以順利且安全地完成檢查及局部麻藥下的治療:
1.結構化:跟孩子說明今天要做哪些事情。例如面對第一次來就診的小朋友,就會跟他說我們第一件事情是認識工具,第二件事情數牙齒刷牙,第三件事情幫牙齒拍照;而要治療的小朋友,則會說第一件事情要讓牙齒睡覺(上麻藥),第二件事情要幫牙齒穿雨衣(橡皮防濕帳),第三件事情要抓蟲蟲(拿蛀牙),三件事情做完就可以挑禮物回家,主要是讓小朋友可以明白今天要幹嘛,不會有未知的恐慌。

2.Tell-show-do:用孩童能懂的話語介紹和示範各種牙科器具的功能,例如口鏡是看牙齒的小鏡子,探針是仙女棒,高速手機是噴射機等有趣的形容詞,降低孩童對於牙科治療的焦慮,進而增加與醫生合作的意願。

3.正向強化配合指示說明:若孩子出現我們想要的行為就給予正向回饋,稱讚他們表現好的那個行為,使此行為出現的頻率增加。陳冠倫醫師分享,像是小孩如果沒有哭沒有亂動,媽媽可以牽手,「牽手」就是一個增強物,一直稱讚他沒有哭和亂動的這件事情,並請媽媽持續跟他牽手,正向回饋不但能緩解兒童看牙時的緊張情緒,還能讓孩童因為被肯定而表現的更勇敢。

4.懲罰:對於亂哭亂動、大聲尖叫等行為的孩童,醫師會給予負面回饋,例如不予理會(削弱)或透過家長不牽手,隔離家長的方式,使孩童配合以利治療的進行。經過現場有效的行為管理,久了孩童亂哭亂動的機率也變少,漸進式引導孩童學會如何看牙齒。

5.分心:目的是減少不好的感知、避免不好的行為,陳冠倫醫師說:「我會告訴孩子:『我們從1.2.3數到10,如果沒有哭哭亂動,醫師叔叔數到10會休息一下。』在數的過程,小朋友逐漸轉移注意力,不會把感知都集中到口腔中;另外在印齒模的時候,可以藉由請小朋友抬腳來分心,並減少嘔吐不適感。」

孩子看牙總大哭大鬧 兒牙醫師有妙招引導!
▲醫師拿著「探針」向孩童介紹它是「神奇的仙女棒」,以擬人化用語,來取代專業術語,並帶著孩子實際用手觸摸這些工具,降低孩子看牙的焦慮。(圖/新竹馬偕醫院提供)

陳冠倫醫師表示,若是孩子的認知發展沒有達到可以溝通的程度,像是年紀太小或身心障礙,建議用進階的行為管理方法,例如束縛板及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讓孩子在麻醉科醫師的幫助下用麻藥氣體讓他們睡著,兒童牙醫師在孩子睡著後將牙齒治療完畢,此方法適用於齲齒太多、完全無法配合的孩子,也可以減少孩子在束縛板下治療可能造成的潛在身、心理傷害,是近期越來越多家長可以接受的方法之一。

新竹馬偕呼籲,預防勝於治療,平常就養成孩子早晚刷牙的好習慣、減少甜食攝取、定期給兒牙醫師塗氟檢查,讓牙齒保健成為小朋友生活的一部分。不僅可以減少齲齒的發生,保護牙齒健康,也可以減少孩子因為治療產生牙科恐懼的可能性!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今年農曆春節有7天連假,準備放肆大吃一頓了嗎?如果不想要過完年,肚子也跟著胖了一圈,想要吃得開心又健康,有些「最肥」零嘴可得少抓幾把!專家點名,像腰果的油脂量爆高,吃15顆等於喝下1湯匙油;而看似健康的各種乾燥蔬果,其實暗藏高油脂,吃28克的香蕉片比吃1根香蕉還多吃下...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過年、春酒,新年期間台灣人習慣一路聚餐應酬到底,其中「勸酒文化」常叫人感到頭痛,到底有哪些勸酒行為最「盧小小(無理取鬧)」?國健署今(5)日就公布網路相關調查結果,最不受歡迎的勸酒行為前3名分別是:「逼你玩遊戲、划酒拳」、「誓言不醉不歸」及「只要喝一口就好」傷感情又傷...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呂怡潔、李盛雯 / 台北報導 後疫情時代,改變了國人的旅遊習慣,加上年關將至,許多人將預算轉移到醫學美容。除了定期保養的雷射光療療程,最受歡迎的就是微整形「Ellanse洢蓮絲」,俗稱少女針。但近年山寨貨盛行,更有不肖業者以低價仿冒品吸引顧客,罔顧消費者權益。醫師提醒,民眾須注...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冷天裡衝刺,跑步的人要注意了!一名54歲男性,日前就頂著寒冷天氣跑步,沒想到跑完雙側足底開始疼痛,吃止痛藥也沒用,就醫發現雙腳後足跟有壓痛點,經超音波檢查,確認罹患足底筋膜炎,醫師提醒,全因為開跑前忘了做這件事。 台中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李信賢分析男子症狀發現,全因為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