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久坐不動 醫:小心小腿深部靜脈栓塞

【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33歲劉小姐(化名)主訴左小腿腫脹壓痛5天,到醫院急診就醫,經醫師詢問其病史,其本身有多囊卵巢,已服用荷爾蒙治療3個月,又因工作因素需久坐電腦桌,經醫師理學檢察時發現左小腿微溫腫脹疼痛,凹陷性水腫並有輕微壓痛,足背動脈左側脈搏較右側微弱,病人無發燒或外傷史,安排左小腿血管超音波檢查,發現左側膕靜脈栓塞,經安排住院並使用血栓溶解劑及抗凝血治療後,左小腿腫脹症狀明顯的改善。

新竹臺大分院急診室陳憲青醫師表示,深部靜脈栓塞 (Deep Vein Thrombosis) 指的是血凝塊(即血栓)在深層靜脈形成,阻礙血液回流,造成靜脈血管發炎或患肢的肢體腫脹疼痛,大多發生在下肢的脛骨靜脈、膕靜脈、股靜脈與髂靜脈。在開始形成深部靜脈栓塞時往往沒有直接症狀,常見的不適包括患側下肢水腫,出現腫脹、疼痛及溫度上升等現象;另外小腿肚的腓腸肌在足背屈曲時會疼痛,稱霍曼氏徵象 (Homan’s sign)。

造成深部靜脈栓塞的可能致病原因及危險因素包含:1.血液回流受阻(血液鬱積):如長期久坐或臥床、鬱血性心臟疾病患者、肝硬化、靜脈曲張、腹部壓力過大(懷孕或腹水)、靜脈瓣功能不良等患者。2.血液中抗凝血因子減少:如服用避孕藥、生產、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等。3.其他:血管內層損傷,如靜脈注射、創傷、惡性腫瘤、過於肥胖。

陳憲青醫師表示,案例中之劉小姐可能原因及危險因素包含長期久坐不動及服用避孕藥。經使用血栓溶解劑及抗凝血治療,左小腿腫脹症狀明顯的改善。陳憲青醫師提醒,常常久坐不動者、搭乘長程交通工具或因工作需要長時間坐著的人,每隔一段時間要多起來走動與伸展背部和腿部肌肉,以保持血液循環的暢通,此外,多攝取水份,穿著寬鬆、舒適的服裝等都是避免發生深部靜脈栓塞的方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在低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2)日公布國內新增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例本土及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新增個案分布分別為台北市3例、新北市1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日新增之4例本土病例(其中1例為居家...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李文成 王聿瀠/台北報導 台灣盼疫苗若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2)日下午證實,台灣政府自購的AZ疫苗再有約52.4萬劑,預定下午3點40分抵達桃園國際機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表示,這一批新到貨的AZ疫苗「原則上還是會朝年齡層往下開放打」,只是何時...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住宿式長照機構開放探視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2)日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上宣布解禁,訪客只要出具訪視前3天內的檢驗陰性證明,就開放可以進入住宿式長照機構探視親友,但每次以3人為限。但目前疫情還在中高風險名單內的台北市、新北市不開放。 指揮中心公布的住宿式...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 陳鈞凱 李文成 王聿瀠/台北報導 曾說為「3+11」政策負責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2)日下午在主持疫情記者會時,似乎因為媒體提問時的一句「3+11破口」觸動敏感神經,開口強調他要澄清一下,「沒有所謂的3+11破口!」、「3+11政策並沒有影響到社區,並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