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學童眼科治療需求暴增 有效防堵疫情下的惡視力危機 

記者鄭儷絲 李振麟/台北報導

學童眼科治療需求暴增 有效防堵疫情下的惡視力危機 

防疫下的視力危機學童眼科治療暴增 / 報新聞記者鄭儷絲

Covid 19肆虐全球,除了造成經濟衰退外,更嚴重影響人們身心的健康,《美國醫學會雜誌》年初刊登的研究指出,疫情期間學童近視的案例明顯增加,尤其是6-8歲孩童,與前5年相比,去年近視患病率增加了1.4-3倍之多。台灣近期學童眼科就診數不斷增加,也有孩子的度數在3級警戒短時間內爆增破百,大學眼科黃宇軒醫師解釋,「這種現象除了可能跟線上學習使用3C的時間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減少有關之外,沒有即時回診取藥、正確矯正,也是導致近視度數快速增加的原因之一。」

陳小妹妹在今年本土疫情爆發前,到眼科檢測近視約100度左右,當時醫師開立了長效散瞳劑回家做控制,但隨著疫情五月升溫,大家都減少外出,藥水點完了也沒有回診,後來陳小妹妹的視力開始出現越來越差的跡象,好不容易在八月疫情微解封時回診,卻發現陳小妹妹的近視度數在短短不到半年就增加了100度。

學童眼科治療需求暴增 有效防堵疫情下的惡視力危機 

士林大學眼科黃宇軒醫師指出,學童近視度數增加的常見原因,大多是用眼習慣不良所導致的,包含用眼姿勢不正確、環境燈光不足、長時間並近距離用眼過度等。另一個常見的情況是「未即時治療與矯正」,黃醫師強調,孩子的視力問題是長期抗戰,一旦近視卻沒有及時控制,容易演變成高度近視,將來得到青光眼、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和早發性白內障的機率也大幅增加,因此,及時的矯正治療以及正確的用眼觀念相當重要,需從小開始培養起。

像是當過多年老師的鏞甫媽,因為長期在網路上經營親子部落格,閱讀過不少親子教養健康相關知識,了解近視其實是需要被控制的。所以當一年前發現鏞鏞該配眼鏡時,就積極地帶孩子到大學眼科詳細檢查。經過醫師的專業解說,又考量到正值青春期的大兒子熱愛運動,便選擇透過角膜塑型矯正,讓他可以透過晚上睡覺矯正,白天上課運動都輕鬆。今年八月回診時,兩眼視力皆1.0,眼軸長都控制得很好,鏞甫媽驚喜的指出,因為疫情的關係,孩子接連數月在家進行長時間的線上課程,她本來很擔心視力惡化,好在兒子每晚都有確實配戴角膜塑型片,課程之外也會讓眼睛獲得適當的休息,才可以將視力維持的這麼好。

黃宇軒醫師說明,目前已發展出許多種控制近視的方法,依照操作方式可分為「需要配戴眼鏡」與「不需配戴眼鏡」兩大類。在「需要配戴眼鏡」的方法中,使用長效散瞳劑搭配足度眼鏡的配戴是最常見的方式,但因為畏光的副作用較難適應,現在也發展出許多款不需點散瞳劑,利用周邊離焦原理控制近視的鏡片可供選擇。然而對熱愛運動的小朋友來說,戴眼鏡還是會造成相當程度的不便,因此「不需配戴眼鏡」的角膜塑型片以及具有延緩近視度數增加效果的日拋隱形眼鏡,也成為近年來受到家長們青睞的選擇。現在有這麼多種經過醫學研究實證有效的近視防控方法,建議家長應與醫師充分討論,根據孩子的年齡、生活習慣、近視度數變化狀況等綜合評估,選擇最適合小朋友的控制方式,莫讓高度近視的併發症成為未來的不定時炸彈。

學童眼科治療需求暴增 有效防堵疫情下的惡視力危機 

鏞鏞所配戴的角膜塑型片是在夜間睡眠時溫和地改變角膜弧度,讓他白天時不用戴眼鏡也可以擁有清晰好視力。隨著科技的進步,角膜塑型目前已進入新一代AI智能驗配術,它是透過新型高階角膜地圖儀,掃描分析10萬2千個角膜數據後,精準地客製個人化處方,驗配評估免試戴、更省時,同時搭配全頻非球面設計高透氧鏡片,正負壓同時作用,高效降度、安全矯正,讓角膜更健康,長期配戴達到減緩學童近視度數增加的效果。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 42歲陳小姐月經量多、長期貧血,容易頭暈,且頻尿每小時要上一次廁所,原以為是擔任教職需長期久站,太疲累所致,日前因感冒出現嚴重喘咳、反覆發燒症狀,檢查發現白血球過高,住院治療期間,她如廁時一陣猛咳,下體竟掉出一團約10公分的組織,經超音波檢查發現為子宮肌瘤,且子宮...

閱讀詳情 »

双美生技(4728)旗下三款膠原蛋白植入劑為全球唯一,取得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大陸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雙重認證,更是唯一在兩岸皆為主管機關核可上市的醫療美容產品。 ▲2021双美膠原蛋白眶周2.0版臨床應用CO2打法認證講師培訓會 ▲双美生技總經理林賴美枝(中) 双美...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惡性腦瘤難治、難存活,是臨床醫師眼中最難拆除的大腦「炸彈」,但長庚研究團隊有重大進展,該院今(11)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在國衛院及科技部支持下其所開發的「手術導航導引聚焦超音波系統」,已進入臨床試驗,目前收案6人均能無傷口、暫時性開啟阻擋藥物進入的「血腦屏障」達到療效...

閱讀詳情 »

接受「失落」需要時間與過程 經過「憤怒」與「悲傷」這些情緒後,就能慢慢面對失去的東西。 得知罹癌時所受到的衝擊,會因你視其有多嚴重而有大小之分。舉例來說,認為「差不多該有人接我到那個世界了」的人得知罹癌時,情緒也幾乎不會有所起伏吧。另一方面,根本沒想過自己會罹癌的年輕人,應該會大受打擊。 二十七歲就...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