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寒流來襲 上山追雪族做好這些準備 預防「高山症」 

寒流來襲 上山追雪族做好這些準備 預防「高山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本週二(11日)白天起強烈大陸冷氣團或大陸冷氣團南下,愈晚愈冷,甚至會來到10度以下低溫,呼籲民眾做好保暖禦寒的措施,除了各地氣溫驟降,高山降雪機率也大增,不少民眾蓄勢待發,準備上山「追雪」。門諾醫院心臟外科醫師楊凱迪表示,海拔超過2500公尺以上,人就容易因為低壓、低氧、環境,而產生生理變化,甚至出現高山症,提醒民眾上山賞雪除了注意保暖,也可隨身攜帶氧氣瓶,以備不時之需。

高山症初期像感冒 出現這些症狀應多留意

看到白雪皚皚就急著往車外衝,當心保暖工作沒做好增加心肌梗塞的風險。楊凱迪表示,合歡山是開車就可到達的,所以高度的爬升相當快速,如果缺乏適應的時間,一旦在某個高度時,海拔空氣稀薄,就會產生明顯不舒服的症狀,而經驗不足的民眾,往往會以為只是普通的感冒或是疲累,而讓自身暴露在高山症的危險之中。因此建議民眾剛到高海拔地區時,應先休息,待身體適應氣溫環境後再活動。

楊凱迪表示,高山症的症狀會因為缺氧出現疲累、喘、頭暈、頭痛,甚至還會吃不下飯和想吐,多數人會隨著適應環境而紓解,但也有人惡化,甚至出現急性腦水腫和肺水腫的情形,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改善,24小時內可能會致死,而「嘔吐」症狀是重要指標,民眾得要多加留意

上山追雪一下子溫差太大 當心腦中風

受到疫情影響,許多人無法出國滑雪,只好改在國內賞雪一解無法出國之苦悶,但上山賞雪前,除了保暖衣物要準備充足,楊凱迪建議嬰幼兒、有肺部疾病、心臟病、貧血或血栓疾病的患者,可先尋求主治醫師的建議與評估,再決定是否定前往。而一般民眾可事先準備預防性藥物及隨身攜帶氧氣瓶,以備不時之需,如果無法改善身體狀況,「快速下山」是緩解高山症最好的方法。

山上賞雪除了要預防高山症,也要特別留意溫差變化而引發的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楊凱迪表示,經常在新聞畫面中,看到許多民眾猛然下車到雪地裡打滾,甚至有人直接脫去上衣挑戰低溫,其實這些都是相當危險的,因為如果本身有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而不自知,劇烈溫差的變化,對血管的刺激太大,有可能會誘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千萬不要因為貪一時刺激,而造成無法挽回的憾事。

冬天天氣變化大,除了是腦中風的好發季節,也容易因為氣溫的驟降增加急性中風的可能,楊凱迪呼籲有三高及年長者平時應多加注意保暖,除了身體的衣物,頸部及腳底的禦寒也很重要。另外,睡覺時建議放件外套在床邊,以利夜間上廁所或是早起時做好保暖,以防範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

【延伸閱讀】

天冷百人掛急診 「背後原因」曝光:小心你是下一個

好消息! 機場群聚基因定序結果出爐,新冠口服藥過EUA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52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面對新冠肺炎(COVID-19)各國防疫策略都會有不同,特別在要不要普遍篩檢,國內意見相當分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仍堅持,有症狀等情況才條件性篩檢,可韓國採取普篩的做法卻屢次拿來對比。今(13)日台大醫生李建璋強調,在台灣目前的疫情條件下,已經相當於執行「廣篩」,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職業倦怠」一詞最早出現於20世紀70年代的西方國家,這是一種因工作而導致的心理問題。「職業倦怠症」大致會表現在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生理上的表現為,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行動遲緩、吃不好睡不飽、精神恍惚等。心理上的表現則為逐漸失去工作樂趣、缺乏熱情、對辦公場所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在台灣,65 歲以上人口近四成有第三期以上慢性腎臟病,顯著高於青壯年人口,也比歐美國家略為偏高。老年慢性腎臟病患者造成衰弱比例較一般族群高,其衰弱盛行率在不同區域從26%到73%不等,但與社區老年病患衰弱盛行率約10-15%相較,仍明顯偏高。衰弱可能衍生依賴增加、失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3)日公布國內新增5例COVID-19(武漢肺炎)病例,均為境外移入,為3女2男,年齡介於50多歲至60多歲;其中4人為珊瑚公主號郵輪旅客(案389至392)、1人(案393)為案384家人。海上孤兒公主號 返台7人4人陽性指揮中心表示,案389至...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