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寶寶出生第二天就要被截肢!只因為婆婆做了「這件事」...家長的愛竟然造成傷害!

2月15日下午,妻子在醫院剖腹產下一女兒。寶寶皮膚白皙,嬌小可愛,全家人歡喜有加。

寶寶出生第二天就要被截肢!只因為婆婆做了「這件事」...家長的愛竟然造成傷害!

由於當天天氣陰冷,擔心女兒受凍著涼,吳先生的母親(寶寶的婆婆)便給女兒準備了厚厚的棉衣。下午4點,在給寶寶穿棉衣時,老人發現孩子太小,而衣服有點大,便找來兩根橡皮筋,捆在女兒的雙手前臂肘關節處,將棉衣固定,不讓冷風鑽進去。捆綁時,寶寶的右手動得厲害,為了不讓橡皮筋脫落,老人便捆了三圈。

16日早晨8點,吳先生給寶寶洗澡時驚奇地發現,寶寶右手前臂全部變成了黑色,腫得比腿還粗,左手前端也有點浮腫。聞訊趕來的醫生判定,正是捆在右臂上的橡皮筋所致。

由於傷情很嚴重,當地醫生建議立即轉院。

「我們已經盡全力了,但寶寶的右前臂壞死嚴重,截肢的可能性很大「寶寶的主治醫師稱。寶寶剛進醫院時,右前臂發黑腫脹,沒有任何溫度,冰涼並且僵硬,說明右手血液循環很差。

醫生表示,經過連日來搶救性治療,通過換藥等治療控制感染,醫院儘量減少寶寶右前臂的壞死面積,盡全力保住右前臂。但即便是肢體保住了,由於神經、肌腱等已經遭到毀滅性破壞,右手功能將喪失。寶寶出生第二天就要被截肢!只因為婆婆做了「這件事」...家長的愛竟然造成傷害!

日常生活中,經常都有人好心辦成壞事。特別是帶孩子的時候,有時本意是為了孩子好,殊不知卻給孩子造成了傷害。爸爸媽媽為了把寶寶照顧的好好的,偶爾某些善意的做法可能會對寶寶造成傷害,家長們應該進一步警覺,防止相似的悲劇再次發生。以下是幾條照顧寶寶的錯誤常識,以後不要這樣了。

●衣服新的必定比舊的好。

理由:嬰幼兒皮膚柔嫩,有的新衣服反而會傷害孩子皮膚,能夠惹起孩子過敏。有些新衣服有很多花邊,沾上奶漬後變硬,更容易割傷孩子皮膚。因而,關於重生兒而言,舊衣服能夠會更適宜。

●小孩兒將貨色嚼碎後喂寶寶。

理由:成年人的口腔內有很多細菌,很能夠傳給寶寶,寶寶身材抵制力差,就很容易生病。

●有些家長以為重生兒長馬牙不吉利,喜愛用針去挑,或用青布蘸淘米水蕩滌。

理由:重生兒抵制力差,口腔內呈現創傷後,很容易形成細菌進入體內,惹起敗血症,重大者危及生命。

●認為出世幾個月的寶寶不會動,順手將寶寶放在沙發和床沿上。

理由:由於寶寶頭骨軟,一旦滾落到地上,極易形成顱內出血,危及生命。

爸爸媽媽為了把寶寶照顧的好好的,偶爾某些善意的做法可能會對寶寶造成傷害,家長們應該進一步警覺,防止相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給嬰幼兒放洗澡水,先放熱水後放冷水。

理由:家長倒了滾燙的熱水後,認為已兌好了洗澡水,間接將孩子放進澡盆形成燙傷。尤其是老年人多忘事,或許多人關照一個孩子時,更容易產生這種差錯。正確做法是:先放冷水再放熱水。

●給重生寶寶戴項鏈、頸子系紅繩等。

理由:能夠影響孩子呼吸,重大時招致嬰幼兒窒息。

●讓孩子臨時坐學步車,以為進步孩子的行走性能。

理由:幼兒發育快,一些學步車的高度是固定的,臨時坐能夠招致螺旋腿等畸形。

via

 

寶寶出生第二天就要被截肢!只因為婆婆做了「這件事」...家長的愛竟然造成傷害!

日本731部隊超可怕!為了對抗美軍竟然在「美女體內」植入這種東西...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自今年5月中旬以來,出現解封再爆發的反覆,讓不少民眾又陷入不安、焦慮、恐慌等情緒當中,究竟防疫「鬆、緊」之間如何拿捏?心身醫學科醫師提醒,防疫期間不僅要顧好身體健康,跟著「安、靜、能、繫、望」5字訣調適心理也相當重要,否則一個不小心恐讓壓力鍋炸開。 台北市立聯...

閱讀詳情 »

記者鄭儷絲 李振麟/嘉義報導 全國台灣耀活協會理事長/嘉義縣政府縣政顧問 蔡永澤博士 國立嘉義女中 蔡芷盈                                  嘉義市民生國中 蔡茗科         2021/9/11 圖 現行疫苗種類可能對不斷變種的病毒株無防疫作用 台灣2021年1...

閱讀詳情 »

爽爆新聞網/爆料中心 針對AZ、BNT疫苗陸續到貨,但莫德納疫苗卻杳無音訊,導致第一劑接種莫德納疫苗的民眾被戲稱為「疫苗孤兒」,民眾也憂心第二劑無法銜接恐讓疫苗失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日(9/11)證實,ACIP(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上午有進行初步討論,將會參考「...

閱讀詳情 »

爽爆新聞網/爆料中心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機師和機組員曾是台灣令人稱羨的行業,卻成為台灣疫情的替罪羊,被社會大眾鄙棄,因近日爆發3名長榮航空機師確診Delta變種病毒,其中一名機師傳染給其子,造成桃園北科附工停課。 每日電訊報指出,為台灣航空公司匿名機師警告,18個月來的嚴格防疫措施對他們的身心健康...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