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寶寶喝母乳,媽媽別吃易過敏食物

出生19天的嬰兒也會罹患過敏性腸炎?原來平時以母乳哺餵的媽媽吃了蝦子等海鮮而引起,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腸胃科醫師戴季珊表示,以母乳哺餵的媽媽需特別注意自身飲食,盡量避免帶殼海鮮、堅果或刺激性食物,以免引發嬰兒不適症狀。
寶寶喝母乳,媽媽別吃易過敏食物
《小男嬰罹過敏性腸炎》
一名出生才19天的男嬰因為便便出現血絲便並帶有黏液,家屬趕緊帶至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醫師檢查男嬰的糞便,並無常見的致病菌,仔細詢問病史,男嬰平時以母乳哺餵為主,搭配市售水解配方奶,媽媽想起數日前曾食用蝦子等海鮮,因此診斷為過敏性腸炎,經餵食高度水解配方奶即痊癒。

該院小兒腸胃科醫師戴季珊表示,嬰兒血便並不常見,可能原因包含肛裂、蛋白過敏、感染性腸炎、壞死性腸炎、巨結腸症、腸扭轉、腸套疊或是凝血功能相關疾病,其中以肛門周圍裂傷破皮及蛋白過敏最為常見。

《建議不吃帶殼海鮮、堅果》
他表示,蛋白過敏引起的腸道疾病包括吸收不良、生長遲緩、嘔吐、血便及貧血;上自口腔黏膜、下至直腸肛門,整個腸道系統都可能產生局部病灶,而超過一半的蛋白過敏結腸直腸炎個案來自純母乳哺餵的嬰兒,其次是使用牛乳或大豆蛋白為基底的配方奶的幼兒,最常出現於2~8周、甚至1周大的嬰孩。

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六成五的嬰兒過敏性腸炎肇因於媽媽攝取牛奶、兩成食用雞蛋,其次是玉米或大豆等食物;戴醫師指出,建議以母乳哺餵的媽媽,特別注意自身飲食,盡量避免帶殼海鮮、堅果或刺激性食物,對於出現病症的孩童,立即除去可能造成免疫反應的食物來源,通常血便在3天內即可改善。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台灣好食材Fooding》】

相關推薦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6)日表示,因應近期國內本土疫情升溫,為利傳染病防治工作進行,授權各直轄市、縣(市)政府以「指揮中心記者會確診個案資料發布原則」,發布確診個案公共場所活動史。指揮中心指出,考量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在發布確診個案公共場所活動史之標準時會有疑慮,經綜合考量防疫必要性、個人隱私...

閱讀詳情 »

本土疫情嚴峻,昨日台灣新增180例本土案例,今日又再新增206例。而其中有一名確診者案1490曾到過屏東約4小時,屏東縣長潘孟安下午緊急在臉書上公布足跡,也強調已經全面完成消毒,民眾可以安心。從潘孟安公布的足跡中可見,案1490曾於5月14日在屏東縣待了約4小時,包括在10時25分左右到車城7-11...

閱讀詳情 »

國內本土疫情延燒,昨日本土新增180例,今日又再一口氣新增206例本土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日也公布臺北市及新北市,提升至COVID-19疫情警戒標準第三級至5月28日,全國則為第二級。國內產業及企業營運已陸續受到疫情影響,指揮中心也要求企業落實「企業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

閱讀詳情 »

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206例COVID-19本土病例,基隆市長林右昌稍晚在臉書指出,基隆新增2例確診,一例沒有特殊接觸史,另一例則還在疫調當中。其中案1554為某國立高中男性學生,林右昌表示,個案在發病的前幾天,曾到基隆市兩家桌遊店,因桌遊店是密閉空間且提供飲料,同玩者也可能沒戴口罩,這部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