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小兒腹股溝疝氣等待手術勿逾14天 醫師:避免增加卡腸風險

【記者羅林/新竹報導】
根據近期UpToDate實證醫學對小兒腹股溝疝氣的手術時機,一篇來自加拿大的觀察研究發現,小於一歲的嬰兒,腹股溝疝氣的手術時間若超過14天,會增加7%的「嵌閉」發生機率。東元綜合醫院小兒外科呂文哲醫師表示,這項研究建議對無症狀、一歲以內的小孩,應在14天內執行腹股溝疝氣手術,降低引起腸阻塞、腸壞死的情形。

小兒腹股溝疝氣等待手術勿逾14天 醫師:避免增加卡腸風險
▲東元綜合醫院小兒外科呂文哲醫師提醒,小於一歲的嬰兒,腹股溝疝氣的手術時間若超過14天,會增加7%的「嵌閉」發生機率,建議提早安排手術,並尋求具備小兒外科經驗之醫師進行精準手術,約1公分的小傷口即可治療間接型疝氣。(圖/東元綜合醫院提供)

針對手術時機,呂文哲醫師叮嚀,「嵌閉」意指卡住,也就是腹內器官無法自動退回到腹內,此時孩子不僅疼痛難挨,甚而會引起腸阻塞,若時間拖得更久,可能產生致命的「絞扼性疝氣」,即腸壞死併發敗血症;年紀愈小愈容易發生嵌閉(60%發生在6個月內的小孩),為了減少復發的風險,確切的手術應該在徒手復位後五天之內執行,早產出生的嬰兒則是在兩天內。

小兒外科呂文哲醫師表示,「腹股溝疝氣」意指墬腸或脫腸,疝氣發生在腹股溝的部位。而「腹股溝」就是在腹部和大腿交接處靠近腹部的管道,男性有精索通過,在女性則有卵巢圓韌帶通過;而「疝氣」意味著有不正常的鼓起、突出及腫大。腹股溝疝氣在小孩的發生率,根據國外統計約為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五,男性比女性多。

小兒腹股溝疝氣等待手術勿逾14天 醫師:避免增加卡腸風險
▲東元綜合醫院小兒外科呂文哲醫師。(圖/東元綜合醫院提供)

呂文哲醫師指出,臨床上許多疝氣症狀出現在一歲以內,又以新生兒為高峰期,腹股溝或是陰囊腫大最多。想早期發現全仰賴照顧者的警覺性,不會表達自己的小孩大多以哭鬧不安為表現,有的則是出現腹脹、嘔吐、類似腸阻塞等症狀。嬰幼兒大多是換尿片時發現疝氣,當小孩哭鬧或用力的時候,會看到腹股溝有明顯的鼓起,但當小孩安靜平躺或一覺醒來後,該鼓起就消失不見;大一點的孩童則是久站後,洗澡時會看到腹股溝的地方有鼓起腫大,有得甚至會掉到陰囊造成陰囊大小邊。

呂文哲醫師解釋,小兒大多為「間接型疝氣」,因為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殘留下來未消失的管袋狀腹膜(解剖名稱叫做「鞘狀突」),它由腹膜延伸出腹壁,並走在精索或卵巢圓韌帶的旁邊,因此造成腹腔和腹壁至陰囊有一個相通的通道,腹內的器官如腸子、卵巢或大網膜可藉由這個通道突出腹壁,有時甚至跑到陰囊。

呂文哲說間接型疝氣治療上雖然相對單純,但倘若是針對小兒手術,需要較精準的手術技巧,在腹股溝處開約1公分的小傷口,在腹壁外面將通道隔絕,並去除管袋狀腹膜,建議找具備小兒外科手術經驗之醫師,達到手術時間短、恢復快、少復發、不需住院的細膩技術,多數小兒第二天即可蹦蹦跳跳,除了尋求具備小兒外科經驗之醫師,也建議求診具有跨科整合,豐富兒科照護經驗的合格醫院。

相關推薦

全台持續施打COVID-19疫苗,疫情指揮中心先前公告,國產高端疫苗還剩21萬劑,在保障第一劑人可接種第二劑的前提下,開放年滿20歲的民眾至9月6日前,可以「免預約」到醫療院所接種第一劑。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開放滿20歲民眾自行至醫療院所打高端,延長至9月11日。日前台中、桃園、苗栗、新北等縣市公告...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9例COVID-19確定病例,全部都是本土病例;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今日新增9例本土病例,8例為新北幼兒園孩童,1例為孩童母親。新北市府下午3時將召開疫情應變會議會後記者會,說明新北某幼兒園染疫最新情形,現場最新情形請鎖定《民視快新聞》直播。侯友宜昨天在記者會...

閱讀詳情 »

隨著疫苗陸續抵台,指揮中心將優先提供12歲至未滿18歲青少年接種BNT疫苗。醫師林靜儀在臉書上表示,「安排18歲以下接種疫苗是必要的」,但這是大工程,在施打BNT疫苗之前,她除提醒家長注意4件事外,她也呼籲家長在與小孩討論是否接種疫苗時,「不要自己嚇孩子」,也不能忘記接種疫苗的根本原因,避免感染、預...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