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小心!!這些會與人〝爭氣〞的植物,千萬不能擺室內!

許多人喜歡在家裡擺幾盆花,給居家空間增添一抹生氣,花草還可以淨化空氣,調節溫度。不過,並不是所有的花草都適合擺在室內,有些花卉會分泌某種含毒汁液,容易過敏的人應盡量避免和這種含毒液花卉接觸。

哪些植物不適合養在室內?

耗氧性花卉

花卉雖然有很多益處,但也不要把居家當“花房”,因為室內通風有限,過多的植物會與人“爭氣”,反而不利健康。

夜來香:
夜來香是耗氧性花草,即使在白天進行光合作用的時候,也會大量消耗氧氣,影響人體健康,在夜間停止光合作用時,會大量排出廢氣,香氣在夜間也越濃,聞久了會使高血壓和心髒病患者感到頭暈目眩,鬱悶不適,甚至也會使病情加重。

丁香:
丁香進行光合作用時,也會大量消耗氧氣,影響人體健康。

玉丁香:
它的花多粉白,逐層開放,香味沉郁芬芳。聞久了會使人精神萎靡,氣喘乏力。玉丁香長期放室內,散發出的異味,有些人會引起氣喘煩悶;

鬱金香:
它的花朵中含一種毒鹼,人和動物在這種花叢中待上2~3小時,就會頭昏腦脹,嚴重可導致中毒,過多接觸還會使人毛髮脫落。

小心 這些會與人〝爭氣〞的植物,千萬不能擺室內

一品紅:
一品紅全株有毒。莖葉里的白色汁液含大戟甙和多種有毒生物鹼,會刺激皮膚,引起過敏反應,如誤食莖、葉還有中毒死亡的危險。

小心 這些會與人〝爭氣〞的植物,千萬不能擺室內

松柏類植物:
松柏類的花木所散發出來的芳香氣味,對人體的腸胃有刺激作用,久聞不僅會影響人們的食慾,會使孕婦感到心煩意亂,噁心欲吐,頭暈目眩。
此外,紫荊花、一串紅、水仙花、五色梅、天竺葵、月季花、百合花、接骨木等也都有致敏性,碰觸它們也會引起皮膚過敏反應,出現紅疹、奇癢難忍、噁心頭暈、使人憋悶甚至呼吸困難或誘發哮喘等等症狀。

小心 這些會與人〝爭氣〞的植物,千萬不能擺室內

帶毒植物要小心

含羞草:
含羞草體內的含羞草鹼是一種毒性很強的有機物,可以阻斷酪氨酸代謝系統的正常運行,如果接觸過多,會引起眉毛稀疏、頭髮變黃甚至脫落。

黃色、白色杜鵑花:
黃色杜鵑的植株和花內均含有毒素,誤食會中毒。白色杜鵑的花中含有四環二萜類毒素,人中毒後會引起嘔吐、呼吸困難、四肢麻木等,嚴重者會引起休克,危害人體健康。

虞美人:
虞美人全株有毒,含有毒生物鹼,尤其果實毒性最大,如果誤食會引起中樞神經系統中毒,甚至有生命危險。

萬年青
萬年青的花葉內含有一種有毒的酶,如果觸及其莖、葉的汁液,會引起皮膚奇癢、發炎。誤食後會引起口腔、咽喉、食道、胃腸腫瘤,傷害聲帶,使人變啞。

夾竹桃:
它的莖、葉、花朵都有毒,其氣味還會使人昏昏欲睡,智力下降。
半夏、龜背竹、霸王鞭、虎刺、珊瑚花、青紫木、石蒜、黃蟬等也都含有毒素。

家中有老人和小孩要避免種植帶刺的植物

仙人掌:

仙人掌類植物,刺內含有毒汁,人體被刺後,易引起皮膚紅腫、疼痛、瘙癢等過敏症狀。

虎刺梅:

全株生有銳刺,莖中白色乳汁有毒,對人的皮膚、粘膜有刺激作用,誤食會引起噁心、嘔吐、下瀉、頭暈等症狀。大多數植物都對人體無害,比如薄荷、檸檬草、吊蘭、富貴竹、虎尾蘭等,其揮發性物質不但沒有危害,還有淨化空氣的作用。不過,不管人還是植物,都需要新鮮的空氣,經常開窗,使空氣對流才是健康之道。

植物很美,種在家裡也可以賞心悅目,但是植物也是要慎選的喔!!

via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過去的女性,大多是35歲以後才會為皮膚老化問題苦惱,但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許多年輕女性提早出現細紋,最近更有許多才25歲的粉領上班族為皮膚所苦,追究原因多和加班熬夜和徹夜玩樂有關。另外,不論是上班族或年輕女性常常長時間的使用電腦等3C產品,雖然低能量輻射對健康無害,...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年來牙齒的矯正治療不再只是青少年的權利,有越來越多的上班族甚至是退休人員,願意接受成人的矯正治療,來恢復原有的美觀及咀嚼功能。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牙周病科陳俊榮醫師說,臨床上成年人要接受齒顎矯正與青少年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是因為成年人的骨質發育已經完全,所以骨質較...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伊波拉疫情令人擔憂,昨日,世界衛生組織公布最新的感染人數與死亡人數,在六天之內,防疫幾乎是潰堤的慘況,感染人數暴增近一千人,美國學者又提出最新警告,如果伊波拉病毒,從「體液傳染」突變成「飛沫傳染」,換言之,只要人們一打個噴嚏,咳個嗽,病毒就可能四處飄散,其威力光想像...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有沒有腦阿!這是許多民眾罵人的台詞,但中國大陸,竟然就出現了一位真的「無腦」的二十四歲女子,日前,這名住在山東的女子,因為嚴重頭暈以及噁心,到醫院就診後,經電腦斷層掃描一檢查,赫然發現,女子小腦部位一片黑暗,原來是天生就沒有小腦,讓醫護人員都驚訝不已。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